圖:楊雲濤《初心》群舞排練現場\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執念」與「自在」是情緒的雙生面,世人卻鮮少「自在」,更多的是關於「自我」的執著。香港舞蹈團藝術總監楊雲濤,聯合本港資深舞台布景設計師曾文通、作曲家羅永暉合作,共同編導音樂形體劇《觀自在》,將由本月八日至十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以禪為題,又以檀香薰染舞台,回歸生命本源,觀照內心,營造「自在」境界。
觀照自身 審視內心
不同於《蘭亭.祭侄》、《花木蘭》和《倩女.幽魂》,楊雲濤對《觀自在》的定義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一種更廣泛的「留白」,「從我個人來說,做了這麼多年舞蹈編排,這一次我不想摻雜任何雜念,只想讓舞蹈貼近一種非常自然的狀態,任其自然而然發生,不刻意編排的同時,亦兼顧劇場的『儀式感』。」楊雲濤說。
舞蹈起源於祭祀和戰爭,於楊雲濤而言,舞蹈可以觀照自身,認識自我。「觀自在」也不僅只有禪意,更應包含對內心的審視。《觀自在》分為三部分,羅永暉、曾文通、楊雲濤各司其一,從羅永暉的《無極山水》始,承於楊雲濤《初心》的獨舞,續於曾文通編排《山海行深》,收於楊雲濤群舞《初心》,串聯起「觀自在」的全過程,引領觀眾感受舞蹈,甚至是生命最原始、最自然的狀態。
羅永暉表示:「自然的萬物運行,有其常有其無常。《無極山水》見山見水,以古箏、二胡、琵琶開場,配合《淡月》、《空山》、《心流》,詮釋『觀』。身穿黑、白袍的舞者於舞台上穿梭,黑袍舞者即象徵人類心魔。當置於自然之境,才可獲取真正的『自在』。」
今年七月,曾文通斬獲「世界劇場設計展(WSD)」舞台布景設計專業組別銀獎,他形容《觀自在》最關鍵在於「修行」:「修行,是對生命的覺察。在《山海行深》中,舞者如同置身山澗,他們會有危機感,但依然不放棄修行。其中有一位舞者手中的缽裏的水在不停晃動(並非真實水,而是舞台效果),寓意心要定,只有心靜,才不會感到水的波動,從而不會為世俗困擾。」
放下執念 回歸初心
不僅如此,曾文通編排時,以頌缽演奏配合銅鑼、琵琶、鼓聲音導引舞者,「鼓聲是最接近土地,也最呼應舞蹈本源。現在人們的想法總是離地太遠,忽略土地的重要性,忘卻土地對人類的恩惠,只是一味索取。」故而,他借舞者肢體語言,讓迷失者跟隨處於修行狀態的舞者,遊歷山海之間,放下執念,掙脫枷鎖,重獲「自在」。
曾文通對於土地的隱喻,又與其後楊雲濤的群舞《初心》有所呼應,「最後一章節的設定,我們讓一切回歸最原始的狀態,舞者肢體也呈現最放鬆、最貼近自然的狀態,當他們在舞台上群舞時,如同進行一場沒有宗教色彩的儀式。」楊雲濤道。
整場《觀自在》,觀眾可以在《無極山水》尋找留白之韻,跟隨《山海行深》的修行舞者踏上征程,放下執念,回歸《初心》,三位編導編排內容各異,卻都在傳遞這樣一個信息:放下執念,回歸生命本源,便能拾得心的「自在」。香港舞蹈團音樂形體劇《觀自在》於本月八日至十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上演,查詢詳情可電:三一○三一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