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卡杜殊與「小交」演繹名曲

時間:2017-09-05 03:15:47來源:大公網

  圖:法國青年鋼琴家卡杜殊

  法國青年鋼琴家卡杜殊(David Kadouch)應香港小交響樂團邀請,於本月上旬來港,舉行兩場音樂會;其一以「樂在咫尺:卡杜殊室樂聚」為題,獨奏鋼琴曲,並且與「小交」的幾位樂部首席合演室樂;其二在「欣賞」系列下,與樂團合奏鋼琴協奏曲。

  室樂會全奏法國作品

  卡杜殊是近年在國際樂壇聲名鵲起的新星。他早年在家鄉尼斯國家音樂學院修業。其後由於受到小提琴大師柏爾文賞識,得到一些初露頭角的機會,與不少國際名家合作。二○一一年,他奪得「古典音樂大獎」的「青年藝術家獎」。此外,他灌錄過若干唱片,包括《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帝王)》。

  卡杜殊今次的室樂音樂會,將會演奏四首法國作品,計為:薩蒂《赤裸舞曲第一號》及《玄秘曲第二號》、德布西《月光曲》、佛朗克《F小調鋼琴五重奏》。前三首是鋼琴獨奏曲;最後一首是室樂。為此,「小交」派出團裏相關樂部的首席,即第二小提琴李海南、中提琴陳子信和大提琴張培節,並特邀年輕的劉卓彥擔任第一小提琴,與卡杜殊合奏。本文限於篇幅,只可簡介當中的德布西《月光曲》及佛朗克《鋼琴五重奏》。

  法國文藝界以《月光曲》作為標題的文學及音樂作品,倒也不少。《月光曲》的法文原文是Claire du Lune,英譯是Light of the Moon。法文及英譯都沒有「曲」字,只有中譯本才加上「曲」字。單以文學而言,很多詩人都有《月光曲》,而華朗(Verlaine,一八四四至一八九六年)就在一八六九年寫過一首,大意是描述人的歌聲與美麗但帶有哀愁的月光融為一體。此詩牽動了音樂界的同胞,既有佛瑞(Faure)將之譜成歌曲,亦有德布西從中取得靈感,寫成一首同樣名為《月光曲》的鋼琴曲,然後將之編入他一套四首的《貝格莫組曲》之內,作為當中的第三首。由於此曲特別出眾,演奏者經常從組曲中抽出來獨立演奏。這首樂曲亦是法國印象派音樂的其中一首名作。

  德布西的《月光曲》固然廣受歡迎,但佛朗克《鋼琴五重奏》所得的評價,卻毀譽參半。此曲是作曲家一八七九年獻給好友聖桑的作品,而首演時,正正就是由聖桑擔任鋼琴演奏部分。可是,那次首演卻發生了尷尬事情。聖桑明明是應佛朗克邀請前來參演,但他沒有顧及場合,做了些損及佛朗克臉面的事情。他彈完樂曲後,居然沒有按照演出禮儀把琴譜合上,就匆匆離開舞台。此舉等同蔑視所彈的樂曲,對作曲家來說,是很大的羞辱。

  大家可能很好奇,究竟這首具有三個樂章的五重奏,是否作得很差呢?如果大家不喜歡某些樂句在曲裏不斷循環重複,肯定不會把此曲看成佳作,皆因光是第一樂章就有某樂句重複十多二十次,到了第二樂章及終章,仍然時有重複。

  演繹聖桑《第二鋼協》

  提到聖桑,卡杜殊就是在此室樂音樂會後的另一音樂會,與「小交」整個樂團合奏聖桑《第二鋼琴協奏曲》。聖桑這首寫於一八六八年的《第二鋼協》,據雲只花了三個星期就寫成。首演時是由作曲家本人親自彈琴,並由魯賓斯坦擔任指揮。由於缺乏時間綵排,該次首演效果不彰,甚至惹來謾罵,譏之為虎頭蛇尾。《第二鋼協》要待日後才慢慢成為聖桑最受歡迎的鋼協。他的同胞比才甚至把這首鋼協改成鋼琴獨奏曲。順帶一提,樂迷如果有興趣探索聖桑的鋼協以至其他的器樂,可查閱Sabine Teller Ratner所寫的《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A Thematic Catalogue of His Complete Works, Volume 1:The Instrumental Works》(牛津大學出版社,二○○二年)。

  參考書看不看,倒不重要。最要緊的是難得有法國年輕鋼琴家選奏法國作品,我們當然衷心期望卡杜殊聯同「小交」的兩場音樂會有清新可喜的演繹。

  編者按: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樂在咫尺:卡杜殊室樂聚」及「聖桑第二鋼琴協奏曲」音樂會先後定於九月七日及九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

  (香港小交響樂團圖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