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的暑假結束了,同時也意味着大量的興趣班也要告一段落了,可是收穫有多少呢?有家長用各種各樣的活動填滿了孩子所有的假期,然而興趣班多多,興趣寥寥者卻比比皆是,很多充其量只能稱作是孩子們「假裝有興趣」的興趣班。
什麼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興趣呢?那要看一個人有多渴望和多願意去投入,以及真正投入的時間。西方人喜歡用「Passion」這個詞,我覺得確實要達到「Passionate」的程度,為之着迷,甘願付出才夠。另外,一時的「興之所至」也並不能持久,要長久的激情才行。
藝術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作品,如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對畫畫本身的激情才是一種真正的興趣。
他早年在比利時博里納日接觸當地礦工的經歷,令他逐漸產生了將他認識和感受到的生活畫出來的渴望。當時二十六歲的他,畫了很多,貼在牆上,但第二天就把它們都否定了。他知道自己畫得不好,卻說不出不好的原因,所以他非常渴望得到專業的指導。
他想起了自己曾經的保護人,會畫畫的皮特森牧師。當時梵高身上僅有三法郎,可是皮特森牧師住在八十公里外的布魯塞爾。沒有錢坐火車,梵高就走着去,帶着他的行李——三幅素描,整整走了兩天。當時的他完全被強烈的激情和渴望支配,從而才產生這樣一種真實的勇氣。
第一次拜師他走了兩天,然而第二次,他卻更加瘋狂。默默無聞獨自畫畫的梵高非常渴望能與其他畫家交流,他想起曾經認識的一位叫儒勒.布雷頓的畫家。儒勒喜歡畫農民,單是這一點已經讓當時的梵高崇拜不已。為了拜望這位畫家,這次他走了五天一百七十公里。
除了有這樣的激情和勇氣之外,他對自我的追求還有一種不屈的堅持。雖然步行了五天,他卻止步在布雷頓畫室之外。他狼狽不堪地在這個叫做庫尼兒的城市徘徊了兩天,終於無法踏入盡顯奢華的布雷頓畫室一步,於是在極度的痛苦和絕望中又步行回去了。直到他三十二歲的時候,他才想明白,布雷頓畫室的奢華與他對藝術的追求是那麼格格不入。他想要表現是生活的真實,表現出生活的內在精神。看看遠人著《凡.高和燃燒的向日葵》,我們就更能了解梵高心中的那「一團火」,而不只是做「只看見煙」的「路過的人」。
其實要怎樣了解孩子是否真的對一件事有興趣,觀察他在興趣班之外的行為就很容易知道。當一個孩子除了上畫畫班,平時再不動畫筆,我們很難說他對畫畫有真正的興趣。
在孩子眼裏,興趣班無論如何都好過補課班,所以他們也可以「假裝有興趣」。當我們要求孩子去上興趣班的時候,不妨多想一想,他們是否真的很渴望。因為要真正做好一件事,需要有內心持續的渴望和沉浸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