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寵物家長(右排三人)念及已離世的寵物,有的忍不住哭出來
現在有不少人說:做貓做狗好過做人。說法雖有點涼薄,但當你踏出養寵物的第一步,就會重新審視這句話。
記者出席了由催眠治療及心理培訓導師李佩琪(Peggy)主持的寵物歷情分享會,到場的寵物主人,並非全部因為寵物離世而尋求協助,有些是為他日將面對寵物死亡,先作好心理準備。於分享過程中,Peggy為寵物主人進行一次催眠,令自責的人得到釋放。
開始時,燈光通明的教室變暗,並播出一段悠揚的音樂。Peggy指導大家進入催眠狀態,首先選擇一個坐得最舒服的姿勢,手放在大腿上,切勿蹺腳,並開始進行五次深呼吸。之後收緊腹部吸氣,用口呼氣,放鬆腹部肌肉,再吸氣忍着倒數五、四、三、二、一,之後再呼氣,隨後自然呼吸。放空腦袋,放鬆頭頸肌肉、額頭肌肉,接着放鬆面上肌肉、牙骱,跟着微微張開嘴唇,呼氣放鬆膊頭,開始感覺十隻手指有點麻痹。繼續呼氣,靠近椅背,此刻大家全身放鬆並看見一道門,打開門見到美麗的草地,走進草地,看見自己心愛的寵物在草地上奔馳,無拘無束好開心,大家撫摸寵物,牠們身體健康,活得很好,毋須掛念。有說話便跟牠們說,毋須內疚,擁着牠說「我好愛你」,見到寵物活得好已足夠了。此時大家張開眼睛回到現實,感覺精神飽滿,精力充沛。
回到現實,燈光由暗再變光亮,音樂亦戛然而止。記者此時看見兩位寵物主人淚流滿面。Peggy問他們看見自己的寵物嗎?有一位表示看到,很開心;另一位說不單止看見離世的寵物,還有自己的親人。其他人沒有說話,但臉上一片愁容。其中一人說:「我的寵物還在,今次出席分享會,只是為寵物他日離世作好心理準備。」透過催眠,令他們可以釋懷。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仲謀補充說,寵物若突發死亡,也就是人類面對生老病死的「生死教育」。時下不少老人家面對死亡已不忌諱,部分在生前會為自己準備身後事,甚至有老人家試躺棺材。他又指出,根據二○一○至二○一四年的調查,香港七百多萬人中,佔13.3%人口於一生中患有輕性精神病。人生總是苦樂參半,即使是死亡,多從不同角度去看,事情就會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