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語言的產生年代,遠遠早於文字。在文字發明以前,知識只能靠口耳相傳,久而久之自然有遺忘、錯訛等弊端。因此,人們開始使用圖畫、結繩、契刻等方法來記事。中國傳說中伏羲氏所畫的八卦,就是介乎符號與文字之間的形式。再如距今六千多年的湖北大溪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有一百七十多種符號,有的已與甲骨文頗為接近。當符號形成與語言對應的狀態,文字就出現了。
漢字的發明者,相傳是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而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漢字乃是先民在長期的實踐與摸索中逐漸產生的,不可能由一人所發明。
文字形成體系後,必須有相配套的書寫載體,如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的泥板、古埃及的莎紙皆是。而目前所知有體系的漢字載體,最早者當推殷墟甲骨。所謂甲骨,分別指龜甲與獸骨,兩者都是商代後期的王室用以占卜記事的載體。刻在上面的文字,就稱為甲骨文。
占卜開始,卜者將選好的甲骨鋸磨加工,在背面鑿鑽槽穴,以火灼燒,使骨甲正面出現裂痕,是為兆。卜者根據兆紋來詮解鬼神的旨意,並以刀具在骨甲上刻寫卜辭。一條完整的卜辭又可分為四部分:敘辭記錄占卜時間與人名,貞辭記錄求問天神的問題,占辭為巫師根據骨甲裂痕所分析的占卜情況,驗辭為占卜事項的結果。自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甲骨文發現至今,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
商代後期,也是青銅文化極為興盛的時期。在各種青銅禮器、兵器、工具上,鑄刻着大量的銘文,這些文字被稱為鐘鼎文或金文。
銘文一般都是預先刻在模上,再行澆鑄,而非鑄造之後再行契刻。因此,金文字體較甲骨文為圓潤多姿。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