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荷香茯苓粥祛火降燥\網絡圖片
吃蓮籽,最好的季節是立秋之後,暑氣隱隱退去,空氣清爽,這時候,蓮籽也在蓮蓬母親的懷裏瑩潤醒來,嫩、脆、鮮、香,取下一隻蓮蓬,剖出一枚蓮籽,把蓮籽芯取出來,蓮籽放在嘴裏嚼,自口腔開始,整個身體都被蓮籽的鮮香給激活了,這樣的蓮籽最宜熬粥。
小心翼翼地從蓮蓬裏取出一枚枚蓮籽,爭取不破壞蓮蓬的完整,這樣的蓮蓬還可以插在青花瓷瓶裏,做成「歲朝清供」,時間越久,越有味道。蓮籽取出來後,可以去掉蓮籽芯,也可以不去,那樣更能祛火降燥。準備好茯苓洗淨之後,用石臼搗碎,與蓮籽芯一起,加適量的米一起放在電飯煲裏煮上兩個鐘頭,至黏糯可口,香氣透着電飯煲也能聞到,就可以盛碗了。
父親是中醫,每到立秋之後,就喜歡煮荷香茯苓粥給我們吃,父親說,荷香茯苓粥是藥膳,蓮籽能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茯苓氣味淡,有甜甜的味道,能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同時也能健脾開胃,生津除燥,對心腦血管病亦有療效。這兩者都可以食藥兩用,是養生佳品。
據說,宋代文學家「小蘇」蘇轍最善於養生,他曾年少多病,夏天到了沒有食欲,秋天到了又怕着涼,吃了多少藥都不管用,後來,有人給他推薦一種粥,就是「茯苓粥」,後來,蘇轍又潛心研究《神農本草經》,把茯苓粥加入蓮籽,兩者同煮,香味更甚,鮮味更足,經常服用,頑疾痊愈。
後來,他又把這款粥推薦給父兄,以求延年益壽,所以說,蘇轍享年七十三歲,蘇軾享年六十四歲,蘇洵享年五十七歲,在那個年代,宋朝帝王的平均壽命僅為五十歲,「三蘇」基本也都算是高壽了。這不能不說沒有荷香茯苓粥的功勞。
中國人向來講究「不時,不食」,意思就是,不是當季的時令食物,最好不要食用。立秋之後,秋風起,湖上蓮蓬起伏,像極了哲人點頭,也像是在自我昭告「這時候的我最成熟」,這時候,作為食客的我們「遇見蓮籽,在它最美的時候」,就不要錯過了。
不管是蓬窗竹屋,還是樓堂瓦舍,在室內吃上一碗荷香茯苓粥,透過窗子看窗外滿目的秋景,或者乾脆把粥拿到荷塘中央去吃,滿眼都是碩大的蓮蓬,打開飯盒,連水中的青蛙和蜉蝣都饞得垂涎三尺。一碗荷香茯苓粥,滋味養胃,食材又能帶給我們美味以外的人文意義,真可謂「養心養胃兩相宜,戀戀不捨在此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