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有無人同我一樣,打風天不用返工的時候,必選張國榮的《風繼續吹》來聽。日前強颱風「天鴿」襲港,天文台掛起了闊別五年的十號風球,而張國榮和黃耀明的世紀合作之曲《十號風球》似乎就成為了應景之曲。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何我對十號風球這樣的強颱風居然有恃無恐,但我認為,應該有不少香港人也有跟我類似的心態吧。因為,在港人心中,香港這座現代大都市,在合理的城市規劃和豐富的抗災經驗之下,應對十號風球的能力應當是充足的。而這份有恃無恐,我想,也正正來自於我們對香港的信心吧。
當然,即便有恃無恐,強颱風「天鴿」的威力也不容忽視,香港天文台於颱風當日(八月二十三日)上午約四小時內接連發出八、九號颱風警告信號,最後於上午九時左右改發今年首個十號風球警告信號,提醒市民盡可能地減少外出。一眾打工仔女也在掛起八號風球之後就鑽回了被窩,繼續安心睡覺,不必外出返工了。
說起是次的十號風球,是繼二○一二年強颱風「韋森特」後,天文台再度發出的罕見颶風警告。翻查天文台資料,由一九四六年至今,七十一年來,天文台共發出十四個十號風球颱風信號。要數帶來最嚴重後果的十號風球,非「溫黛」(Wanda)莫屬。一九六二年八月二十七日,超強颱風「溫黛」襲港,共引致一百八十三死三百八十八傷,另有一百零八人失蹤,超過七萬二千人無家可歸。「溫黛」襲港時分別創下香港最低氣壓及最高陣風的風速紀錄。
相比之下,與香港隔海相望的澳門,似乎就沒那麼幸運了,平日五光十色的澳門,在強颱風「天鴿」的影響之下,全然變了樣。
澳門市區在強颱風的影響之下陷入混亂,多幢大廈玻璃窗爆裂飛脫,建築工地及建築物天台的鐵板橫飛,倒塌的樹木布滿街道,更有舊唐樓的頂層天花板被吹走,導致風雨直接降落至住戶的室內,不可不謂一片狼藉。同時,颱風「天鴿」登陸時,正值天文大潮,使澳門內港等多處低窪地區出現海水倒灌的現象。浸水情況深至人胸,更有多個停車場被雨水浸泡,大量汽車及電單車報銷,甚至連賭場都未能幸免。在此等天災及其他的種種因素作用之下,目前澳門因強颱風「天鴿」已造成十死一百餘傷,有多宗搜救工作正在進行中,傷亡數字仍有可能增加。
但最令澳門市民生活受影響的,無疑是全澳停電、停水,就連電訊網絡也暫停服務,有部分區域到翌日早上仍未完全恢復正常的水電供應及通訊服務。一時之間,澳門人生活回到了原始時代,不免令市民恐慌。另一方面,有朋友透露,澳門的士司機在這種情況之下,依然慣性地趁火打劫,一些原本一百元有找的距離,竟被司機索價五百元至一千元;此外,受風暴影響,澳門的海陸空等出入境服務也全部暫停,有口岸更因受損未有重開日期可告知市民。
慶幸的是,天災之下,仍有前線救援人員包括澳門消防局及解放軍駐澳部隊等緊守崗位,盡一切可能地把傷亡數字減至最低,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十號風球之下,考驗的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合理規劃及應急救災能力,更有人心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