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並非情人節的七夕節\趙威

時間:2017-08-28 03:15:44來源:大公網

  提起七夕節,今人並不陌生,蓋因牛郎織女傳說之流行,亦因受西方情人節之影響,定要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尋蹤覓影,卻誤入歧義。相照之下,古代元宵、上巳兩節似更合情人節之功用,而非七夕節。

  七夕節,也稱「乞巧節」,起源較早,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淮南子.天文訓》:「七夕烏鵲填河成橋,渡織女。」七夕包含分離淒苦之意,本不是良辰吉日,《紅樓夢》中巧姐的生日便是七月七日,鳳姐讓劉姥姥起名,道:「生的日子不好,可巧是七月初七。」劉姥姥則說:「這個正好,就叫他做巧哥兒好。這叫做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以此暗示巧姐的命運坎坷。

  七夕節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節日,與當今女神織女下嫁人間、被王母抓回天界不同的是,南朝梁《荊楚歲時記》雲:「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神話傳說的內容雖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有所差別,但都反映了在傳統男耕女織社會中,提倡女紅,讚揚忠貞愛情,以及對幸福生活的追求。

  七夕是基於古代農業社會歲時、天象發展而來,逐漸被賦予新的解讀,發展出男女好合、女子祈求心靈手巧等新的習俗。西晉葛洪《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在唐宋節日大發展時期,開封人把七夕節做到了極致,有拜月乞巧、登高宴飲、蛛絲驗巧、曬書、七夕集市等節日活動,甚至出現了祈福祈壽祈團圓的內容,宋代,七夕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固定下來,太平興國三年七月初二,宋太宗頒布《改用七日為七夕節詔》:「七夕佳辰,著於式令。近代多用六日,實紊舊章,訛俗相承,未之或改。自今宜以七日為七夕,仍令頒行天下為定制。」七夕節放假一天。

  元代,七夕節被稱作「女孩兒節」,元代熊夢祥的《析津志輯佚.歲紀》載:「宮廷宰輔、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親眷、小姐、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兒童有賽巧芽之舉,七月初一開始取瓦罐盛沙土,把麥子置其中,名曰「生巧芽」。到七夕那天取出,視麥芽之好壞,評判兒童之巧拙,所以這期間,他們會像農人那樣精心呵護。七夕時,把嫩芽和麵粉,男孩做成圓月形,女孩做成半月形,晚間煮熟,對月食之。《燕石集》有言:「裏俗以七夕前數日,種荳麥等於小瓦器,為牽牛星之神,謂之五生盆。」

  明清時期,過七夕節的熱潮急劇降溫,蓋因東南沿海沿江地帶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之故,機戶、傭工的生產模式以及近代紡織工業的發展,使傳統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遭到破壞,七夕節也日漸式微,相關習俗消失殆盡。二○○六年,七夕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城市化的發展趨勢不可能重振傳統節日習俗,倒是被商家和年輕人翻出來當作「中式情人節」,有驢唇不對馬嘴之嫌,更沒了昔日節日內涵。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