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明知當眾發言的後果嚴重,但仍然忍不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蓋林斯基(Adam Galinsky)在研究中發現,這種衝動來自三大因素的結合:道德信仰,專家見地,群眾支持。
人是道德動物,對善惡、對錯常有固執的定見。當某人某事挑戰道德底線時,我們不免有發言的衝動。術業有專攻,如果自信在某領域有專業知識,我們也會想與人分享。另外,感到自己的觀點有人支持時,也更容易暢所欲言。
這三者結合產生的強大動力會讓人無視人身安全、名聲、利益可能面臨的巨大風險而直抒胸臆。
不過,科學家也發現,敢言與否和個人權力直接相關。社會對位高權重者言辭的接受度更大。那些位卑無權者則進退兩難:不說話沒人重視,說了又易被罰。女性、少數族裔的遭遇足以證明這一點。
那怎麼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道德力量又避免不良結果呢?據說有兩個策略:一是為他人爭取權益,表現出無私奉獻的態度,如,為集體談判時寸步不讓。這既能降低個人的焦慮感,又能獲得旁觀者的好感。另一策略是考慮受眾的感受,表現出對他們需求的理解,這在向上司提出加薪要求或追求性別平等時都可用到。
人性本複雜。趨利避害也許是本能,但仗義執言者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