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有一股遮天蔽日的收藏熱,幾乎到了無所不收,無所不藏的地步。但確實沒聽說收藏馬鐙子的。
別看馬鐙子似乎難登大雅之堂,卻關係着一國一地之存亡。
前一個時期重拍的百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把電視熒幕殺得人仰馬翻,但有一點卻讓專家灑笑,誰給東漢時期的戰馬配置了馬鐙子?關雲長關老爺騎的赤兔馬是金鐙玉鞍還是足無適處,兩腿夾馬腹?用行內人士的術語,騎的是裸馬,光屁股馬,有鞍無鐙馬。
據考證,公元四○○至五○○年之前,史書史冊上沒有關於馬鐙子的任何記載。現在出土的文物中,也沒有任何文物能證明在東漢末年馬已配鐙。那麼,馬鐙子是何朝何代何時何地何人發明的呢?
歷史上,也是世界上第一個馬鐙子的出現,確有實證的是在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年在湖南長沙發掘金盆嶺西晉永寧二年,即公元三○二年的九號古墓中,該墓出土了七十五件青瓷俑,其中三件為騎吏俑。讓人眼前一亮,振奮不已,歡欣鼓舞的是在出土的騎吏俑馬鞍的左前側,塑有三角形狀的馬鐙,這個馬鐙看上去極簡單,但卻是人類征服自然世界的一個光輝創舉。因為只有有了馬鐙子,人才能在馬背上由必然世界跨入自由世界,馬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據專家考證,西晉永寧二年墓中出土的騎吏俑使用的馬鐙,還是單面馬鐙,這個馬鐙子僅僅是供騎士上馬用的。也就是說在三國時代,晉統一中國之前,即使發明了馬鐙,也還是「破冰之初」,僅僅是配置了單一的一個馬鐙,它的作用也僅僅是上馬用,類似傳統中的上馬石。但馬鐙的發明讓世界的大地都感到了那急促的雄壯的馬蹄聲。
一九七○年在南京象山王墓出土的永昌元年公元三二二年的陶馬俑中,已經給馬配備了左右兩側的雙馬鐙。馬被人類馴服大約在五千年前,差不多在整整近三千五百年間,人類還沒有夢想用雙腳自由地駕馭馬匹。我曾經請教過一位專家,他說,人騎在劇烈奔馳的馬背上,無鐙裸騎,還要在馬背上做各種劇烈的運動,比如掄刀舞槍,不會超過三十分鐘,三十分鐘過後,人困馬乏,如以此為試,百人應該至少要有八十至九十人會中途墮馬。騎狂奔的裸馬,作劇烈的運動,非專業雜劇運動員不可。經過數千年的摸索。這該是一條多麼漫長,多麼曲折,多麼艱辛的探索,人類才發明了馬鐙子,這可能是一張薄薄的窗戶紙,但要捅破它何其容易?因為我們距這張薄如蟬翼的窗紙的距離還是以光年計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科學。直到公元八世紀中國人發明的馬鐙子才傳到歐洲,它是依靠戰爭傳播的,它又傳播着戰爭,它讓歐洲刮目相看的就是歐洲的拜占庭戰爭。拜占庭的勇士們因為配備了馬鐙,騎兵的戰鬥力一下子增加了數倍。因為人馬的高度為一的結合不僅僅是對人的肢體、體力、能力的解放,也是對馬匹領略馭者意圖的解放。如果說大元王朝蒙古鐵騎橫掃歐洲,羅馬帝國的戰爭,拜占庭帝國的建立,十字軍東征,奧斯曼帝國的擴張,都離不開戰爭,離不開鐵騎,離不開馬匹,都離不開甚至都因為那不起眼,被踩在腳底下的馬鐙子。
西方有位著名的科技史學家連.懷特曾經這樣總結過:「很少發明有如馬鐙子那般簡單,而很少發明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它把動物的力量應用在短兵相接中,讓騎馬者跟他的馬結合成一個整體。」他下面說得更精彩更簡約:「正如人們可以說,中國的火藥在這個時代的末期,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而中國的馬鐙子則為這個時代催生。」沒想到,馬鐙子是中國人發明的,首先在中國創造並實踐的,而真正用那麼幾行字就把馬鐙子的作用形象地概括出來的是這位讓人尊敬的西方科學家。中國人傳統意識在極度興奮時,千言萬語會匯成一句話就是喊「萬歲」,馬鐙子當呼萬歲。相信它能萬歲。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