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讀《心理罪.畫像》,畫出你自己/劉淑萍

時間:2017-08-24 03:15:56來源:大公網

  身為警員學校教師、熟悉警方辦案過程、精通犯罪心理學的雷米於二○○九年出版了他的推理小說《心理罪之畫像》,一時好評如雲,豆瓣評分曾高達八點五。二○一七年八月十一日,由該小說改編、李易峰、廖凡主演的電影《心理罪》內地上演。儘管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比八年前出版的小說遜色,豆瓣評分僅五點五,但人們仍然趨之若鶩,據說五天內票房破二億元,成為國產犯罪率電影的新突破。為配合電影的上演,重慶出版社又借勢重新包裝為《心理罪.畫像》上市。

  「與怪獸搏鬥的人要謹防自己因此而變成怪獸。如果閣下長時間的盯着深淵,那麼,深淵也會同樣回望着閣下。」小說《畫像》的第一頁,就是尼采《善惡彼岸》中的這段話。電影《心理罪》中,也有一句類似的台詞:看穿別人的同時,留神,別把自己也丟了。

  故事講的是,C市連續出現強姦殺人案,其作案方式模仿了多名世界著名連環殺手。喜歡把牛奶和人血攪拌在一起喝下去,這個殺手是心理扭曲還是痛恨社會?是有怪異的疾病還是傳說中千年不死的吸血鬼?有着過人天賦擅長心理畫像的在讀研究生方木不自覺地捲入其中,幫助警方破案,詭異的是,當兇手伏法後連環血案仍然出現,而且更加殘忍。是錯殺了好人,還是另有兇手?作者用細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撲朔迷離的犯罪故事。當無形的兇手將方木身邊的人逐個暗害,方木簡直要崩潰了,在惡魔終於露出馬腳時,方木利用心理推理準確地「畫」出了惡魔的真容─不甘降職導致嫉妒導致瘋狂導致殺人,卻被方木識破繼而連環殺人的師大圖書管理員孫普。

  「畫像」,是指對犯罪人形象的描繪和重塑。重現犯罪心理,這個過程,也是畫者對自己內心的考驗。小說中的方木是畫像者,年輕氣盛的犯罪心理學天才,邰偉是看似放蕩不羈,實則敏感細膩嫉惡如仇的資深刑警隊長。前者通過心理畫像不斷挖掘別人的內心,後者通過掌握證據證明兇手之罪。然而他們都有着各自不願啟齒的過往,都有打不開的心結。兩人有合作也有對立,有理解也有敵視,因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給了兇手以可乘之機。方木的戀人和邰偉的搭檔先後死去,這讓他們的情緒壞到了極點。兩人甚至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但在聯手一步步找出「嗜血命案」真兇的過程中終於結成了掏心窩子的朋友。在一系列鬥智鬥勇驚心動魄的破案過程中,人性的醜惡被一一揭示,但正義的力量還是佔了上風。小說揭開了隱藏在案情背後許多關乎人性的秘密,故事環環相扣,畫面觸目驚心,情節一波三折,最終揭示了敬畏生命,堅守使命,以及對人性和宿命的深度思考這一充滿正能量的主題。

  「畫像」,畫的是兇犯,實際也是畫自己。曾經,方木意氣風發恃才傲物,但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開始變得冷漠和壓抑;曾經,他單純質樸自以為是,但隨着案情的撲朔迷離,他越來越看清了人情世態,明白周圍每一張面孔背後深藏的玄機。他就這樣開始成長開始成熟。然而,他在看穿別人的同時,卻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他似乎變成了年少時自己所厭惡的模樣……

  《心理罪‧畫像》是一部深入觸及人性靈魂的犯罪推理小說,方木通過心理畫像技術鎖定兇手,讀者透過這些也可以看見和思考自己:

  你和兇手有何區別?你會不會害人?你會不會救人?當方木抽絲剝繭尋找真兇時,同時展示了自己的心理創傷和變化。他在噩夢裏總是聽到兇手對他說:「其實,你跟我是一樣的」,而自己竟然無法底氣十足地說出那個「不」字。這些心理描寫對讀者產生了一種振聾發聵的提醒:人之初,性本善,但在複雜的條件下,在後天的環境中誰都可能因一念之差做出兇殘惡毒之事,繼而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