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托斯的文學創作是在流寓巴黎時開始的。莫桑比克同其他非洲國家一樣,具有久遠而豐厚的民間文學傳統。他從小就喜歡聽人講民間故事,愛好民間音樂和舞蹈。到巴黎之後,他的社會交往圈子不斷擴大,在政治鬥爭中結識很多來自非洲的作家和藝術家。後來成為安哥拉着名革命者和詩人的達克魯斯和安德拉德,還有狄奧普等來自法屬非洲殖民地的作家和詩人,都成為他的戰友和詩友。在專業學習和政治鬥爭之餘,他撰寫有許多鼓吹非洲解放的政論文章,創作有大量抒發內心感受的詩歌。他用葡萄牙文寫作,有的作品寄回國內,發表在現代莫桑比克文學奠基人若昂.阿爾巴希尼創辦的《非洲號角》周報上,而大多則刊登在非洲進步知識分子在巴黎創辦的文學雜誌《非洲存在》上。出於人身安全的考慮,他早期的詩作大多以「卡隆加諾」、「利利尼諾.米凱亞」等筆名發表,隨後被譯成多種歐洲文字收錄在不同版本的非洲詩選中。他的第一部詩集《真正的愛情之歌》,一九五九年以米凱亞的筆名在蘇聯翻譯出版。一九六五年之後,解放陣線繁重的政治外事工作和政府的大量行政事務消耗了他的主要精力,文學創作受到很大影響。但是,他的詩筆從未放下,在報刊上仍不斷發表詩作。一九八七年,擴大版的《真正的愛情之歌》首次以他的真名用葡萄牙文在莫桑比克出版。他在莫桑比克被譽為「國務活動家詩人」,在非洲文壇上則被稱為「對非洲獨立與解放新文學的發展作出歷史性貢獻的詩人」。
桑托斯詩歌的內容主要是抒發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傾訴他們遭逢的不幸和苦難,譴責葡萄牙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莫桑比克位於非洲東南部的印度洋畔,風光秀麗,資源豐富。在他的筆下,「這一片炎熱的、美好的大地呀,/這一片被歡樂的太陽照耀着的大地呀,/這一片有着遼闊的田野的青綠色的大地呀,/正像一個身材豐滿的美麗的女人一樣」。(戈寶權譯文,下同)他總是把這個美麗的國家稱為「親愛的母親」。祖國與母親在他的心中是同義詞,在他的筆下則是須臾不能離開的稱頌對象。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可親可愛的國家,卻遭受葡萄牙近五百年的殖民統治,資源橫遭掠奪,兒女或遭受皮鞭的抽打,或被販賣到遙遠的異域他鄉做奴隸。就這樣,「那些從海外來的人們,/把這片大地呀,/蹂躪得遍體鱗傷」。他早期詩作,大多是流亡在外時所寫,充滿對祖國深情的懷戀,交織着對殖民者的嚴厲譴責。大踏步走上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道路之後的作品,則由懷戀轉變為對自由的熱切呼喚。這時,他一向沉鬱內斂的詩風陡然變得激越昂揚。他寫道:「我們要緊握鋼槍前進,/去建設我們期望的世界」;「我們大家共同努力」,用「我們的希望之光」,驅散「壓迫的黑暗」。他歡呼:「所有的土地將屬於我們,/世界將屬於我們,/同志們,我們是自由!」他的這些極富戰鬥性的詩歌,在莫桑比克人民,特別是手持鋼槍的自由戰士中間廣泛流傳,成為鼓舞他們英勇奮戰的鼓聲和前進的號角。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