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恰」農家樂/純 上

時間:2017-08-20 03:15:35來源:大公網

  「大恰」(dacha)在俄文中原意「給予」,最早指十七世紀中期沙皇賜予臣下的鄉間土地。蘇聯時代,政府將這些土地收歸國有,作為單位福利發放給職工,讓他們在郊區造屋、種菜、釣魚,一方面提供休閒場所,另一面也解決副食品供應不足的問題。不過,除了分配給高層幹部的豪華地塊,一般「大恰」都有嚴格的建造標準:居住面積不能超過六十平米,只能造平房,不設供暖。蘇聯解體後,許多「大恰」變為私人所有,鄉間別墅也愈造愈豪華。「大恰」源遠流長,已成為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東部其他國家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俄羅斯至今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擁有「大恰」,作為第二居所甚至長期住處。

  這次帶學生去俄羅斯考察,也體驗了一番「大恰」的田園生活。那日坐上連接莫斯科城區與郊區的「蒸汽火車」(eletkchika)向東走,停了好幾站,五十分鐘後下車。「大恰」女主人的兒子騎車來接站。一路走去,陽光明媚,清風徐來。丁香怒放,蘋果花探出路邊高高的木柵欄。池塘邊好幾人在釣魚。冬天池塘結冰,此地又可用作溜冰場。

  半小時後到了「大恰」。女主人瑪莎是個短髮、微胖的中年女子,見了我們笑容滿面,十分熱情。來接我們的是她的獨子謝爾蓋,今年十五歲。這個「大恰」原是她父母單位分配的(瑪莎的母親曾是前蘇聯科學院的地質學家),如今二老退休了,常年居住在此,她則周末才來。導遊透露,身家過億的大亨都住莫斯科西郊的「大恰」,東郊多為中等人家的產業。但這個位於東郊的「大恰」已遠超當年標準。大菜園生機勃勃,兩座二層的木屋帶廚房、客廳、卧室。還有獨棟的桑拿浴室和廁所。廁所有點像內地農村的茅廁,地上挖了個洞,不能抽水沖洗,但有馬桶座,門也可鎖。「大恰」還鋪設了地下管道,可用天然氣取暖、做飯。瑪莎的父母當年在樹林中開荒,砍樹、翻地、造屋,「大恰」才有了今天的規模。

  我們在「大恰」參觀種了蘿蔔、番茄的菜地和種了草莓、覆盆子的果園後,還學着做飯。瑪莎在院子裏架好兩張長桌,示範怎麼做羅宋湯,怎麼揉麵、包餃子(俄文叫「pelmeni」)。羅宋湯用料樸素,但花的功夫着實不少,土豆、番茄、洋葱、蒜頭都要切成小塊,胡蘿蔔、甜菜則要磨成絲,然後分別用油翻炒,再放在鍋裏同煮。包餃子倒不難。不過她的做法比較特別。先把麵團擀薄,再將喝伏特加的小玻璃杯倒放,用杯口從面片上割出圓形餃子皮。學生有的平日十指不沾陽春水,有些會做點家事,此時不論水準高低,全都積極參與。

  羅宋湯在爐灶上煮時,老奶奶帶我們參觀木屋,指給我們看她從世界各地帶回的瓷器、木器擺設。同行的男同事、大廚和主人家的爺孫倆去點火弄烤肉—就是《鹿鼎記》中韋小寶提到過的「霞舒尼克」(shashlik)。幾個學生在院子裏的長椅上打瞌睡或抱着貓玩,瑪莎則教另外幾個學生做一種叫「必立尼」(bilini)的俄式麵餅:可加果醬、蜂蜜或優酪乳油同食。大家在廚房學顛鍋、翻烤,興趣盎然。

  少頃飯得,大家坐下,圍桌用餐。好幾個學生的頭上多了蒲公英編的花環。餃子煮破煮散的很不少,但他們連呼好吃,對羅宋湯也讚不絕口。自己親手做的飯菜,滋味自然不同。主人家的老爺爺拿出手風琴演奏。正興高采烈之際,風雲突變,打雷閃電,狂風大作。一陣急雨中,大家急忙收拾餐桌,把碗盞搶進屋裏。進門才知停電了。主人找出手電筒,安排我們在客廳裏坐下,教大家唱俄文歌曲《喀秋莎》,倒也其樂融融。

  五點左右,雨小了,我們和主人依依惜別。他們又送了手繪的瓷器小動物、薑糖麵包等禮物。瑪莎和兒子步行送大家去車站。地面上到處是被劈斷的樹枝、吹斷的電線。第二天看到報道,頭天晚上颶風過境,莫斯科大面積停電,有二十多人在風雨中喪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