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弘揚粵樂逾五秩 惠澤新星耀永年—敬悼大師馮華/塵 紓

時間:2017-08-20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粵樂大師馮華/網絡圖片

  粵樂大師馮華月前溘然辭世,聞者莫不哀傷難捨。

  記得二○一○年十月杪,「馮華精神音樂會」在高山劇場舉行。印象中這是他最後一次應康文署邀請,為「廣東音樂系列」舉行公開演出;不意那場音樂會竟成絕響。

  馮華縱橫樂壇幾十年,無論登台表演、拍和粵劇、設帳授徒抑或灌錄唱片,均大有建樹,廣澤樂壇。本文試以他的師承及上述各方面的成就,與讀者一起追憶這位粵樂大師。

  仰承尹呂兩師恩澤

  馮華早年除了師事潘秋,更先後幸遇兩位對他提攜不已、指導有加的恩師。他先拜入梵鈴大師尹自重門下,得對方授以琴藝。尹自重賞識這位門生的才華,認為他擁有日後必可大放異彩的潛質,於是向自己的知交好友呂文成引薦,隨即幸得對方欣然接納。自此,馮華深得「二胡王」呂氏的胡琴真傳,後來更享有「二胡王二世」之稱。

  或許有人出於好奇而問,馮華既然先後仰承兩位大師恩澤,究竟以哪款琴藝較精?是尹自重授予的小提琴,抑或是得自呂文成的二胡?根據行內人公認,馮華小提琴固然拉得不錯,但始終以二胡,包括高胡,玩得出神入化,而事實上,在他一生的演奏事業中,以演奏二胡的時候居多。

  馮華習樂多年,除了二胡和小提琴,究竟還會玩哪些樂器呢?這個有趣的課題,相信不少樂迷都很想知道。據跟從馮華多年而本身也是粵樂名家的司徒紹所述,原來馮華多才多藝,台上樂隊所用的一般樂器,他都動得了,而當中的揚琴,色士風,木琴,三弦,月琴,夏威夷結他亦即行內人所稱的電結他,以至鑼鼓,他都玩得韻味十足,與專業樂師無異。

  所玩樂器 一專多能

  其實,當年他那輩人的學藝歷程與今天音樂學院的學生截然不同。以往學音樂的人,斷不會只學某一種樂器,而是盡量多學幾種。此舉除了出於興趣,亦是為着加強自己的營生能力。每當樂隊裏某位樂手因病或因事出缺,你便可以隨時頂上。換言之,職業樂隊必須做到樂隊裏所有崗位都隨時可以有人替補。

  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玩音樂的人一定要做到一專多能,甚至多專多能;亦即是說,你在樂隊裏,除了精通某一、兩件樂器,還須粗通其他樂器,否則很難在樂隊裏立足謀生。其實,這種一專多能的情況,普遍存在於音樂界和戲曲界。對於需要跑碼頭、走江湖的藝人,不論是樂師或演員,一專多能甚至多專多能,絕對是維持謀生能力的不二法門。

  馮華出道之初,在粵劇樂隊擔任「下架」,即伴奏員。據說,某年他在馬師曾劇團擔任樂隊的「下架」時,由於當時的「頭架」即樂隊的文場領奏員因事出缺,有人推薦馮華頂上,擔任「頭架」領導樂隊。此事獲得馬師曾接納,而馮華當時還未及二十歲。後來,馬師曾基於賞識和信任,特意叮囑他閒來幫助紅線女,解決「女姐」唱腔上的一些問題。

  大家可能奇怪,馮華斷非唱家班出身,怎樣可以擔任唱腔導師,反過來指導演員如何改善曲唱呢?其實,但凡擔任「頭架」,由於長年累月為演員擔任伴奏,因此深知演員在唱曲方面的長短處,由他提示演員如何揚長避短,以至解決行腔、運氣、起伏、收放等技術問題,最為恰宜,而事實上,在馮華擔任「頭架」的年月中,得他指導提點的演員,果真不少。由是觀之,馮華不單對粵劇伴奏貢獻良多,對提升粵劇演員的曲唱水平,亦居功不淺。

  開唱片業 貢獻不淺

  馮華的琴藝,固然深得各界認同,而原來他憑藉自己的高超琴藝,開啟了另一條事業路線。話說當年澳門富商何賢十分欣賞馮華的琴藝,認為他的二胡簡直拉得出神入化,叫人嚮往。何賢出於愛才,對馮華關顧有加,並且鼓勵他開展自己喜愛的任何一門事業。馮華礙於只懂音樂,不善營商,於是向何賢表示,如果真的要開啟商業,他屬意搞唱片業,起碼這個行業是與他所熟識的音樂有關。

  何賢聽得馮華如此回答,於是馬上開了一張兩萬元的支票給他,用作籌辦唱片公司。順帶一提,坊間流傳何賢給予馮華三萬元,實誤。據司徒紹憶述,馮華曾對他親口提及,當年何賢所給的是兩萬元,而非三萬。及後,何賢再簽發一張十萬元支票給馮華。不過,這一次馮華只是心領,把支票退回,除了衷心致謝,還懇請對方放心,唱片公司的業務,他自己應付得了。

  馮華對香港唱片業的貢獻,可從兩方面理解。其一,他為很多名伶製作唱片;其二,他自己亦灌錄大量唱片,而當中可分成三大類,計為:粵劇拍和、粵劇音樂演奏和粵樂演奏。當年很多粵劇名伶所錄的粵曲唱片,有不少是由他擔任「頭架」,只可惜礙於當時的製作模式,唱片上並沒有刊載伴奏樂隊資料,以致後人根本無從了解某張粵曲唱片究竟是由誰拍和。不過,任劍輝與李寶瑩合錄的《樓台會》,是其中一張肯定由馮華監製的唱片之一。

  除了粵曲唱片,馮華亦灌錄過大量粵樂唱片,而當中以夥拍「簫王」廖森居多。莫說是當年,即便是現在,他當年灌錄的粵樂唱片,例如《漢宮秋月》、《春江花月夜》、《懷舊》、《將軍令》、《廣東音樂精選》、《廣東音樂精華》、《懷舊金曲》等等,盡可在坊間買到,而每張唱片都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另一方面,馮華亦灌錄了一些趨時製作。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西方流行的士高音樂,以及興起「串燒歌」(medley)的玩法,即是把幾首樂曲串連一起演奏。馮華為切合潮流,以的士高的節拍灌錄粵樂,刻意把當時西方蔚然成風的音樂模式融入粵樂,從而產生中西合璧的效果。此外,他在另一些唱片裏把多首粵樂連串起來,製成串燒樂曲,以一首連一首的模式不停演奏。《中國音樂精華—不朽名曲30首》、《廣東音樂精華32首》等就是當中的例子。

  在馮華的眾多唱片中,有兩張最值得注意。其一是《福祿壽》,其二是《萬花錦繡》。前者是一張以粵劇樂隊演奏鑼鼓音樂的錄音,內有〈仙女牧羊〉、〈七重天〉、〈福祿壽〉等喜慶樂曲,由於坊間不易買到,因此頗為難能可貴;後者則估計是一張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錄音,內裏既有〈妝台秋思〉、〈春郊試馬〉、〈柳浪聞鶯〉等粵樂,亦有〈你真美麗〉、〈玫玫瑰瑰我愛你〉等流行樂曲。此外,當中〈鳥投林〉的演奏,技巧高超,絕非其他後來者可比。可惜,這張唱片早已絕版,難以買到。如果樂迷碰巧藏有這張陳年的黑膠唱片,理當珍而重之。當然最好是閒來與樂友共賞,聊添雅趣。

  創立樂社 匯聚英賢

  馮華的另一項成就,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創立「今樂府」。長期以來,「今樂府」擔當着匯聚各方粵樂及曲藝前輩和後進的重任,促使大家以樂會友,在觀眾支持下,切磋曲藝,展現樂韻。身處這個場地,新進固可磨煉曲藝,積累演唱經驗,前輩亦樂得視演唱為操曲,在曲迷跟前保持「人氣」。「今樂府」雖然時見起伏,常有高低,甚至屢歷遷移,但長年的經營,堪堪見證了香港粵樂和曲藝的興衰。

  猶記「今樂府」開辦首天,呂文成率領一眾樂手,親臨助興,大玩精神音樂,冀座上賓客聽後莫不精神爽利。自營辦以來,知名音樂家如陳文達、譚雅文、廖森、陳新尚、何浪萍、黃其浩、馮少賢、陳紹、梁浩然、羅池、周渠等等,都先後是樂隊的骨幹人員,而曲壇「平喉四傑」之中的徐柳仙和張月兒以及冼劍麗、李寶瑩、鍾雲山、李少芳等名家,則以或長或短的時間,在這個場地獻藝。由是觀之,「今樂府」在香港現代粵樂及曲藝發展史上穩佔重要席位。

  港加兩地 廣澤弟子

  除了營辦「今樂府」,馮華亦先後創立香港音樂曲藝協會及悅聲曲藝社。前者是與乃師尹自重連同王粵生、廖森等幾位友好在港成立;後者是他移居多倫多期間創辦,向彼邦華僑推廣曲藝。由於長期功在社區,及後獲得加國政府頒授獎狀,以資表揚。由此可見,馮華不論身在香港,抑或移居海外,均時刻以弘揚藝術為念,而港加兩地仰蒙教澤的弟子學生,合起來何止千百?

  一如前述,馮華在二○一○年十月應康文署邀請,舉行「馮華精神音樂會」,與闊別多年的樂迷共享樂韻。該場懷舊音樂會,由忝為後輩的粵樂名家杜泳籌辦,並且親自參演。他更邀得司徒紹等幾位前輩連同一班後學,合力演出。老樂迷固然樂在其中,深深重溫當年精神音樂的風韻,而年輕一輩的觀眾,亦可從中稍稍領略這個樂種的魅力。可惜,那場音樂會竟是馮華最後一次公開演出。他的大師風範,從此只可回憶。

  據司徒紹指出,馮華畢生鍾情音樂,專心曲藝,生活事務,反而不甚了了,以致日常生活頗鬧笑話。或許,這再次印證,專注而心無旁騖,確是藝術家成功的必備條件,而馮華對業界的貢獻,敢稱後無來者。

  謹以拙文,聊表崇敬。

  編者按:香港電台第四台定於八月二十三日星期三下午二時至四時,重播「馮華專輯」。該專輯由司徒紹、杜泳、塵紓和李德芬談論馮華其人其藝,並且選播這位大師的一些難得錄音。該專輯亦可隨時在該台「網上重溫」的「第四台音樂會」聽到。

圖片由作者提供(網絡圖片除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