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樂在都柏林

時間:2017-08-20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古老的城堡見證着都柏林的變遷

  提起去愛爾蘭旅遊,很多人總有以下兩種反應:「安全嗎?」、「不是很悶嗎?」

  其實,近年的愛爾蘭,哪怕是北愛爾蘭首府貝爾法斯特或其他城市,都沒有狙擊手放冷槍殺害途人的情況。另一方面,如果你愛好自然風光,又或嚮往歷史文物,愛爾蘭絕對是一個令你一遊難忘的島國。今次,就先講南愛爾蘭的都柏林。/嘉 嫻 文、圖

  從香港出發去愛爾蘭旅遊,說易不易;說難,也不算太難。首先,如果你習慣跟隨旅行社所辦的旅行團,當然可以選擇英倫三島環島遊,當中大多包括遊覽「北愛」的貝爾法斯特以及「南愛」的都柏林。再者,往昔某大旅行社也曾辦過愛爾蘭七、八天的深度遊(即環島遊)。可惜,近年似乎已經少辦。

  其實,以英國作為基地的一家大型旅行社,其中一種十分熱門的旅行團,就是「南愛」環島遊。網上報了名付了費之後,就在指定日子和時間,自行前往都柏林的某家酒店大堂集合。參加這種旅行團的香港遊客,一般都是事前飛往倫敦,然後轉機往都柏林。為了方便集合而不至誤點,遊客大都選擇早一天抵達都柏林,自己先住一個晚上,等待第二天準時集合,並可乘隙自行先遊市內一會。

  當然,酷愛自駕遊的朋友,就自由得多了。飛抵都柏林後,就可以租一輛轎車,一站一站地環島遊,只消事先網上訂好酒店,就可享受毫無拘束的遊趣。

  愛爾蘭人的矛盾

  從古代到現今,對於這個位於英國西邊的大島,如果只准用兩個字形容其國其民,我會毫不猶豫,以「矛盾」兩字概括之。

  過去千百年,這個本屬寧靜無爭的大島,不是受到「芳鄰」英國的威嚇與欺侮,就是乾脆被侵略霸佔。到了十九世紀初,對方更通過自己的法案,把愛爾蘭「名正言順」地歸為不列顛王國的一部分,硬生生把這群從言語、種族、文化上毫不相連的愛爾蘭人,「歸順」為英國人。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愛爾蘭人好不容易才脫離英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仁慈」的英國人,為了「照顧」愛爾蘭英僑的宗教利益,堅持保留愛爾蘭北部亦即約佔全島面積五分或六分之一的地方,畫成仍然屬於英國的北愛爾蘭。從此,愛爾蘭一分為二,實現不了一島一國的夢想。「北愛」結果成為政治上迭有紛爭的地方,而幾十年來,愛爾蘭共和軍的恐怖襲擊以及狙擊手的冷槍,確實帶來很大的傷痛與禍害,平靜的島國失卻了安寧。尚幸最近十多年,情況總算大為改善,而那邊廂,南愛爾蘭已經從一個農業國家蛻變成專攻服務業、尖端科技業以及經貿並重的國家。

  我說愛爾蘭其國其民「矛盾」,是因為他們一方面很抗拒英國統治,並且排斥英國文化而着重本國文化,但同時抵擋不了英國的政治以至文化的侵略而漸漸受到同化。你要是有機會與愛爾蘭人聊天,他們恐怕不約而同地對你說,他們恨透英國,而他們最恨的,倒不是一般英國老百姓,而是英國的皇室以至政治家。

  回望歷史,他們仇英的情緒當然很容易理解,而事實上,他們早幾代的先輩,很多離鄉別井,移居北美洲尋探新居地。然而,為了生活,不少愛爾蘭人反而走到英國謀生。最矛盾的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受了英國的同化。以文字語言為例,現代愛爾蘭人能夠書寫自家文字以及操流利愛爾蘭語的人,只有寥寥幾成,而只有島上西部的人民,仍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母語。一般人所講所寫的,盡是英語英文。此外,生活上的很多方面,包括喬治亞式的建築,都深受英國薰陶影響。

  他們的本土文學,已被英國收編,成為英國文學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修讀英國文學時,必定讀到一大批其實是愛爾蘭的文學。英國人硬生生把愛爾蘭文學歸為英國文學,起初還大剌剌稱這批文學為English Literature的一部分;後來覺得真的不好意思,才改稱為British Literature。

  試想,政治上,英國把愛爾蘭一分為二,而且統一無期;文化上,愛爾蘭幾乎被英國同化,難以守得住他們足以自豪的本土文化。生活上幾乎完全英國化,但心裏面念念不忘自己的文化,對英國反感仇恨,但又擺脫不了。愛爾蘭其國其民怎麼不是活在矛盾中?

  順帶一提,愛爾蘭的國旗是一支三色旗:左綠,中白,右橙;綠色代表天主教;橙色是新教(基督教);中間白色象徵兩教平和共處。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覺,愛爾蘭國家隊,不管是足球隊,抑或欖球隊,隊衣只是白綠相間,好像有意無意間缺少了三色國旗中代表基督教的橙色?

  所以說,去愛爾蘭進行文化之旅,最好是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背景,特別是上述的矛盾心情。

  「聖三一」的魅力

   第一站與各位同遊的城市,就是國家首都——都柏林(Dublin)。起行之前,先講解Dublin一字的正確讀音。這個字其實不是英文,而是從Dubh Linn這兩個字衍化而成,意指黑色的水池。正確讀音是[dɔblən],不是一般英國人以至其他學習英文的人所說的[dʌblin]。如此一來,正確的中文音譯是「多柏林」,而不是「都柏林」。

  都柏林市內有很多觀光點。第一個要介紹的,倒不是什麼國會議會,而是名牌大學——聖三一學院。這所學院,既是全國最古老、最有名的學府,歷史上亦是英國劍橋和牛津的姊妹學府,歷代以來,鼎足而三,學歷互認。

  這所建於十六世紀末的老牌大學,是以英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名義建成,本來是為居於愛爾蘭的英國新教徒提供大學教育。雖然天主教徒也可入學,但要向天主教教廷申請特許,否則有被驅逐出教之虞。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這項規定才廢除。到了今天,學院的學生大都是天主教徒。至於外來學生,以中國留學生佔最多。在這所大學畢業的愛爾蘭名人有很多,包括王爾德、寫《大人國與小人國》的Swift、寫《等待果陀》的劇作家Beckett等。

  「聖三一」建於鬧市之中,以名牌學府而言,面積絕不算大。隨意在校園蹓躂,也花不了多少時間。不過,校內必須一遊的地方,倒不是什麼課室會堂,而是圖書館。首先,圖書館本身已經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內有很多幾百年前印製的古書,放置於樓上左右兩大排。其前也擺放了不少歷代名人像,包括哲學家、文學家。當然,那些經歷百年風霜的古籍,斷不像現代公共圖書館的圖書,容許公眾任意觸碰翻閱。

  其實,圖書館內最具吸引力而世界各地遊人慕名而來急欲一睹為快的藏品,是一冊名叫《The Book of Kells》的鎮館之書。這是一冊謄錄了聖經四福音的古卷,製造年期由七世紀至十世紀。此書由於一直存放於距離都柏林西北幾十公里的Kells修道院,因此後世稱之為《The Book of Kells》。

  此古卷的優秀之處,是全書製造精美,除了精緻的經文外,全書載有極為豐富而且秀麗考究的插圖。此外,難得此卷保留完整,既是中世紀工藝的極佳代表,亦是研究中世紀工藝的善本。此卷自十七世紀中葉歸入「聖三一」。不少大學例如劍橋、牛津、達勒姆(Durham)都藏有不少插圖精美的中世紀書籍,但總不及《The Book of Kells》完整。可惜「聖三一」圖書館內不准拍攝此藏品,所以只能隔着玻璃罩觀看片刻,而不能拍照留念。

  遊完「聖三一」,可隨意走到不算太遠的Merrion廣場,既可縱覽市內一整排喬治亞式建築的寓所,也可走進另一邊的公園,而公園的角落正是王爾德紀念雕像的所在地。王爾德是愛爾蘭大文豪,既精於詩,亦擅寫劇。正如前文所指,王爾德的詩作及戲劇已編入英國現代文學的修讀範圍內,而其劇作,例如《Salome》和《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亦經常在世界各地的英語地區上演。

  健力士愛爾蘭集團(Guinness Ireland Group)為了紀念這位國寶級的大文豪,特意委聘名家在公園一角雕刻他的石像。這座石像採用多種有顏色的石,因此斷不像尋常的石像。這個石像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雕成後,每天都有不少遊客前往觀賞拍照。

  都柏林市內的Dame街有一座古老的城堡,自十三世紀初就一直見證着都柏林市的演變。獨立之前,此城堡是英國的愛爾蘭行政總部。今天此城堡既是愛爾蘭政府的辦公室,也是遊客必訪之處。只要花費幾歐元,就可以進內觀看。此城堡既是接待國賓的國宴之處,亦是愛爾蘭總統舉行就職典禮之地。

  除了這座城堡,都柏林還有一座建於中世紀的哥德式教堂,即Christ Church Cathedral。教堂最早是維京人在十一世紀所建,原有建築物是木造的,但到了十二至十三世紀,教堂改為石造。可惜教堂到了十九世紀已經破爛不堪,需要全面重建。而教堂內原有的詩班區由於早已倒塌,重建時改為仿羅馬式。

  酒吧熱鬧的氛圍

  在都柏林閒蕩兩、三天,根本不愁沒有好去處。除了上述和未及提述的建築文物之外,還有不少值得一試的食肆。優雅的西餐廳,以午餐消費而論,大約在二十多至三十多歐元之間;晚餐則要四十歐元左右。當然,市內不乏價錢相宜得多的韓、日、中、泰或越菜的亞洲餐廳以及遍地的酒吧(英文是pub,但愛爾蘭人把此字讀作[pɔb],而不是[pʌb])。如果你是劉伶客,更可一試兩種特產,其一是健力士黑啤,其二是愛爾蘭威士忌。後者自十九世紀末開始經歷大衰退後,近年有復甦之態。愛爾蘭威士忌由於在製酒過程中沒有讓麥粒發芽,因此口感較蘇格蘭威士忌順滑。不過,酒的口感始終講求親嘗。

  如果你參加香港或當地舉辦的旅行團,相信一定有機會前往某大型酒吧,一邊吃風味餐,一邊欣賞表演,包括愛爾蘭歌曲以及連愛爾蘭風笛在內的器樂演奏,還有土風舞。此外,駐酒吧的諧星亦會表演愛爾蘭式「棟篤笑」。無論如何,愛爾蘭的酒吧,你即便不是劉伶客,也應該走進去感受一下。

  順帶一提,愛爾蘭民歌不但極有風韻,而且對美國民歌影響深遠。當中《Danny Boy》之類的歌曲,亦已經成為廣傳於各洲英語國家的歌曲。

  總之,在這個平和安全、寧靜但絕不冷清的城市徜徉兩、三天,實在是上佳的享受。

下期「遨遊」將於9月3日刊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