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別期望「考試顯淺」/荃 葵

時間:2017-08-14 03:15:50來源:大公網

  香港的中學階段結束時的一次公開考試,乃決定學生是否能入大學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今年已告一段落,有高分者(「狀元」)獲得心儀大學取錄,欣喜不已。荃葵覺得奇怪的是,香港每次大型公開試過後,總有人跳出來怪責當局「試題出得太艱深」;更奇怪的是,這些大呼小叫的人當中,竟然也有老師。偶爾遇到了一次「試題不太難」,他們就視為理所當然,一派「以往的努力呼籲終於得到了回應」的模樣。一些傳媒彷彿也認可「試題原本就應該不難的」,報道相關新聞時語調傾向「這才是真理」。這類人總認為,「減少學生的考試壓力,才是維護學生」,當中有政治傾向者(例如習慣於反對政府者),更借此煽惑無知者,目的在於撈取政治油水。

  認為考試不應艱深,是不明白考試的真正含義。試題,特別是重要的公開試試題,是不應該出得太淺的,相反要難乎其難。參加重要的公開試,考得上佳成績的,能被譽為狀元的,就是人中龍鳳,非比一般。中國歷史上,狀元之所以成其為狀元,要歷盡艱辛,窮盡多年努力不懈的學習,甚至忍受與家人分開的痛苦,上京應試,才有此成就的。榮譽得來不易,才顯得珍貴。

  重要的公開考試,首要目的是揀選哪些人有真正服務社會的能力,官場需要人才,職場也需要人才,經過考試,獲得好成績,繼續升學,畢業後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考試顯淺,人人考得上,那麼考來做什麼?中國古代的科舉制,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因為通過分科取士,科舉之名由此而來。

  科舉制的特色,是打破了之前的由血緣世襲及世族壟斷的陋習,「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每個人都有機會脫離社會的最底層,只要努力讀書,考得功名,便能向上流,發揮才智,協助天子管治國家,光宗耀祖,全個家族都與有榮焉。

  科舉制歷經一千三百多年,從隋朝(有說從唐朝)起推行,最後一屆科舉進士考試於清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舉行。科舉制能延續上千年,其成效可見一斑。這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選拔人才制度,最大的科舉試場是佔地逾三十多萬平方米的江南貢院。雖說古代中國的考試與今天的考試大不一樣,然而,取錄人才為社會服務的大原則如出一轍。

  另外,香港也曾有教師和家長大聲疾呼:大學學額何其少。這與上述要求試題容易一樣無理,說穿了其實是老想考試容易過關、大學容易考入,想懶惰。學額多了,人人都可以輕易入大學了,還能分辨出誰是精英嗎?

  香港一位教育家說得好,她奉勸學子選擇最難走的路,走得過去,往後就會堅強很多。容易走的路,人人都能走。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懷抱堅強意志,通過千錘百煉,才能應付未來更多更困難的問題。若事事順暢,鋒銳過盛,試一旦考得不好,不分析為何不好,一味怪責別人,這樣的人,即使再給他們多幾個學位榮譽,對自己對社會都不是好事。

  新一屆特區政府甫上任便實行管治新風格,馬上動用三十六億元,在今年九月新學年幫助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攻讀生減輕學費負擔。每個這類學生在每年八至十多萬元的沉重學費負擔下,能有三萬元免入息審查的學費資助,對他們及他們的家長不啻是天大喜訊。政府苦心為學生鋪了路,學生自己呢,不能期望人家由頭幫到尾,唯一的基本責任就是要加倍用心讀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