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托板豆腐/劉世河

時間:2017-08-12 03:15:50來源:大公網

  豆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素食菜餚,可謂司空見慣,吃法也很多,煎炒烹炸燉皆可。但有一種吃法,恐怕就鮮有人知了。就是賣主將剛做出的水豆腐推上街頭,然後切成小塊,置於一條小木板上,食客就站在攤子前手捧托板,彎腰歪頭,直接把嘴湊上去吃,且吃得滿口香甜,津津有味。想必外人看到那種斜着臉邊吃邊「禿嚕」的樣子很是滑稽,但在京杭大運河邊的這個小城裏,這樣的場景卻是家常便飯。每天,小城的大街上都能見到手推車、自行車或是肩挑的小擔上,放着一大塊用白布包着的顫悠悠、水汪汪的水豆腐男女老少爭相購買。尤其早晨,街頭巷尾幾乎隨處可見手捧托板豆腐,大快朵頤的食客。

  這便是獨屬山東臨清的一種極具特色的風味小吃——托板豆腐。

  這種豆腐和普通水豆腐的區別不僅只在吃法上,還在於它要比普通豆腐更加水汪而且筋道,切成小塊後顫悠悠地戳在那裏,總感覺馬上就要癱掉的樣子,實則不會。又因為它切好後必是放到一塊特製的長方形木板上出售,故稱「托板豆腐」。

  托板豆腐始創於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說到這個名字的來歷還頗有正能量。相傳當年山東曹州有一個進京趕考的窮秀才行至臨清地界時,身上所帶盤纏已經花光,只好露宿街頭,好不悽慘。次日清早,一個名叫「豆腐李」的中年人上街賣豆腐經過秀才身邊時,頓生惻隱。趕緊放下挑子,將秀才輕輕搖醒。當聽到秀才有氣無力地說自己已經兩天沒吃飯了時,他隨後站起身來,扭頭就去切豆腐。可是,怎麼吃呢?手底下連個碗也沒有,到店舖去借吧,時間尚早都還沒開門兒。正發愁,一扭頭,他就看到了擋豆腐的小木板兒,心中大喜,連忙撤下來,把切好的幾塊水豆腐擺到上邊,又用刀子橫豎攔了幾下,端給秀才吃了。秀才熱淚盈眶地問及老人家的尊姓大名,豆腐李連連擺着手說:「咳,幾塊豆腐而已,不必放在心上,人們都叫我豆腐李,你若是再經過這裏想吃豆腐就找我。」

  結果秀才金榜題名,考了個頭名狀元,又被朝廷封為八府巡按。這一年秋天,他奉旨乘船南巡,路過臨清州,便特意下船逗留,想要見見當年有恩於他的那個豆腐李。說來真是有緣,就在州官率眾從閘口碼頭接上巡按大人回衙路過會通街時,有個賣水豆腐的老頭兒沒來得及迴避,被衙役抓來見官。巡按大人掀開轎簾一看,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恩公豆腐李。州官得知詳情後,趕緊吩咐手下讓豆腐李帶上豆腐速去州衙,拿上等細瓷花碗,多放些佐料請巡按大人品嘗。巡按卻擺擺手笑着說:「不,就在這兒,還是用小板兒喝!」

  從此以後,又白又嫩、溫熱可口的「小板兒豆腐」便在臨清街頭流傳開來,並一直沿襲到現在,深得小城人的喜愛。

  托板豆腐,須用當年豐收的上好黃豆,浸泡好,磨成豆漿,架大鍋,生爐火,支紗帳,舀豆漿,來回瓢動,隔紗過渣,再以猛火煮漿,待初沸滾雪,咕咕豆泡泛起,改微火,點酸漿,須臾,漿成豆腐腦,浮於鍋中,美若游魚,甘洌泛銀波,晶瑩耀浮沉,再將豆腐腦舀之於模架紗布內,紗布四角疊包,這時候,並不像別的地方做豆腐一樣上壓以石,而是讓豆腐腦自然沉澱,以自重來凝固。所以更加水嫩、怡口,也正因為此,臨清人管吃托板豆腐叫「喝豆腐」。因為嘴順着板子過去,板子一斜,豆腐也就順着嗓子眼下肚了,基本不用咀嚼,所以用「喝」字更為貼切。

  在臨清「喝」托板豆腐,最正宗「喝法」是不加任何調料,直接入口。也有口重的添上醬油等調料「喝」的,但在臨清人看來雖然也有風味,但總不如托着木板弓腰來「喝」更有味道。就因為「喝」時食客須弓着腰撅着腚,所以在當地「喝」托板豆腐還有個不太上桌面的名字叫「撅腚豆腐」,雖有些不雅,卻也不失生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