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中旬到瑞士日內瓦大學開會,組織者十分熱情地包辦了會議期間的所有餐飲。第一天吃希臘飯,第二天吃中國菜、韓國飯,第三天吃中東食品、法國大餐,就是沒給我們吃瑞士菜。
東道主解釋:瑞士菜和德國菜風格相近,麵點則偏法式,沒有特色。另外,瑞士最出名的吃食是奶酪,最有特色的吃法是「奶酪鍋」(cheese foundue):奶酪放進鍋中,加熱融化成液體,食客叉上各色食材,圍鍋蘸食。冬天吃奶酪鍋熱呼呼地有氣氛。如今是夏季,天太熱,中國人又不愛味道重的奶酪,還是別吃為好。那麼奶酪鍋就相當於中國的火鍋?他們又答:中國的火鍋味道更好。
東道主如此貶抑本國料理,也許是出於謙虛,也許是研究中國文化就迷上了中國烹飪。也許是主隨客便,適應客人口味。其實,在某些方面瑞士知識分子表現得很「愛國」。一位博士堅稱瑞士決不會加入歐盟。他們一直使用本國貨幣瑞士法郎,為高工資、高福利自豪,也越來越不願接受歐盟來的打工者。
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文化,同胞向來引以為傲,瑞士人對本國烹飪的地位卻沒那麼上心。不過他們也有自豪的美食。他們聲稱:瑞士的巧克力不管價錢高低質量都有保障。不像比利時巧克力,價高的還行,「便宜的簡直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