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右起:導演劉偉強,演員張天愛、朱亞文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
解放軍建軍九十周年獻禮電影《建軍大業》正在香港上映。作為「建國三部曲」的第三部,《建軍大業》首次由香港導演執導,亦是首次在選角上採用如此多年輕演員。影片未上映就已引來話題。有人說這是一部「宣揚主旋律」的合拍片,也有人質疑讓「小鮮肉」來演偉人,演技是否合格?記者專訪了導演劉偉強、朱亞文(飾周恩來)和張天愛(飾宋美齡),聽聽他們對這些問題的回應,以及在電影創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大公報記者 劉曉宇 文、圖
記者:現在很少有導演自己揸機拍戲了,為什麼您還堅持親自上陣?
劉偉強:自己揸機是一種「感覺」。做攝影師的知道,有些畫面差一點就是不完美,沒有那種感覺,自己揸機更容易找到想要的感覺。包括演員演戲,當他們看到導演親自揸機,那種感覺會散發多一些出來。電影是靠攝影機來講故事,攝影機就等於寫故事的一支筆。攝影機對我是一個手法和工具。
劉偉強:多做功課惡補歷史
記者:當您第一次接到邀請執導《建軍大業》的時候,有怎樣的想法?最終為什麼會選擇執導這部電影?
劉偉強:聽到找我拍這個題材時我的感覺是:「嚇?……哈!……囉。」然後我問:「我得咩?」投資人說:「得,點解唔得。」我說:「真係得?」「得!」我覺得人家給我們信心,這麼大膽,讓我來拍一部這麼大題材的戲,我當然很開心。但我也說要「聽下古仔先。」聽了幾段故事,看了劇本,覺得好有電影感,這個是很吸引很吸引我的。好多人懷疑「香港導演你懂不懂啊?」我就去找資料看,向歷史專家請教,去南昌、井岡山看看、感受一下,做很多功課補歷史,投入到這個事情裏面。
記者:這部電影起用了很多年輕的演員,李易峰、張藝興、歐豪、劉昊然、馬天宇、鹿晗等等,導演是否特別喜歡用年輕演員?
劉偉強:我覺得同一班年輕人拍戲會讓我自己都變年輕。無論台前幕後,都需要新人。我自己的crew(團隊)都想搵好多年輕助手。有的人拍東西一直在重複,我是一個不想重複的人,所以每一次我都盡量用新人,這也是我們要為電影界做的。電影需要激情,老了可能就慢慢沒了那種激情。
記者:用年輕演員存在一定風險,可能經驗不夠,有些場合會緊張。您如何評價此次參演的年輕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
劉偉強:需要年輕人,當然也要給他們信心。拍之前我同他們開會、聊天,給他們一些資料,用一些方法同他們溝通,陪他們走位,等等。其實這班年輕演員都有演戲經驗,只是大家可能覺得他們未夠老練。但不可能剛剛出來就「演技非凡」,我們要包容,給他們機會。
朱亞文:調度走位配合愉快
記者:朱亞文在此前的採訪中多次提到最難忘和導演拍的最後一場戲(「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於觀眾來說,體會到的可能主要是畫面的震撼。作為演員,能不能跟我們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
朱亞文:那場戲是大屠殺發生之後,周恩來從教堂出來。我準備好所有服裝妝容後進現場,紅色的「血水」已經布滿街道。我一進現場,導演就說:「music。」然後播放《舒特拉的名單》(內地譯《辛德勒的名單》)裏的配樂。當時現場的氣氛一下子凝固了,所有的演職人員都進入了狀態,我覺得是大家在創作過程中可能體會過的那種,完全投入的瞬間。導演看看我問:「OK嗎?」我說「OK」,他就拿起機器開始拍,沒有更多的語言交流。現場彷彿就只有我和導演兩個人在無聲地對話,我走位,他調度,我進入我的情緒和我的世界,導演是一個在我身後,對我充滿信任的記錄者。
記者:張天愛是第一次與香港導演合作,與香港導演合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張天愛:其實我覺得每個導演身上都有自己不同的氣質。在拍攝上沒有障礙,演員學習的都是表演,工作都是在劇組進行創作。不管來自哪,大家都在進行創作這件事情。
記者:亞文已經不是第一次飾演周恩來了。五年前,你在電視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中飾演過周總理,五年之後,你在劉導演執導的電影中再次飾演他,演技和心態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朱亞文:我覺得是角色階段性的不同,促使我在表演狀態上發生一些變化。《建軍大業》裏的時期非常特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這段時期在以往的作品中沒有全面展現過。片子的力度非常強,那個時期周恩來內心的壓迫和重創是很值得描繪和揣摩的。以這樣的一個心理動機為起點,整部片中他的沉痛感一直在。那個時候他二十九歲,身邊都是年輕人,大家靠道德信仰、熱血、對國家改造的盼望跟隨他。他肩上有無比龐大的責任,每一個決定都非生即死,所以我覺得那種「緊張感」特別值得揣摩和拿捏。
張天愛:我不敢像宋美齡
記者:提到宋美齡,大家腦海中就有一個形象,這樣的形象對天愛塑造角色有壓力嗎?您覺得演宋美齡演得像嗎?這部電影裏面的宋美齡與大家所認知的形象一樣嗎?
張天愛:宋美齡這三個字對於很多女孩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目標的存在。我真的很怕有人問我:「你覺得你跟她哪裏像,你來扮演她?」真的不敢像,完全不敢像。(朱亞文:我也怕。)因為宋美齡是一個精通琴棋書畫、幾國語言,社交能力很強,非常聰慧、有氣質,代表了時代女性的一個標桿性人物。我覺得內心壓力很大,做了很多功課去揣摩她身上的特質,拍戲時我會想在扮演這個角色的時候她是不是傲嬌的,是不是可愛的,也會分析宋美齡在那一年年齡多大,她和蔣介石的愛情到了什麼節奏。我聽到各種各樣的回響,但我覺得網上的評論沒有什麼,有不好的就去改變、學習。
記者:對於內地觀眾來說電影裏的角色大家都很熟悉,但香港觀眾可能就比較陌生一點。三位覺得港人看完後會有什麼感受,希望這部電影帶給港人什麼?
張天愛: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好看,是一個全新的視覺體驗,如果是歷史題材電影,它沒有什麼門檻說只針對一個地區的人。劉導演完成了一個不管是年輕還是年長的人都能看的電影。它的視覺效果是很震撼又很青春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能用最快的時間學到最多歷史。
朱亞文:好看是第一位,我們在創作時並沒有說要傳遞什麼、教導什麼,而是憑着對於這段歷史的尊重,在導演帶領下對於情節的高度把握,創造一個好看的電影。當這部電影好看到感染到你,我說的不是事件,也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整體的氣氛感染到你的時候,我相信真正被感染到的人,會去追溯這段歷史的源頭,這就夠了。
劉偉強:希望香港觀眾從前不了解歷史的,可以從中接收到一些信息。
記者: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香港與內地的合作越來越緊密,電影界就體現在「合拍片」上,越來越多電影人北上,您的《不再讓你孤單》、《血滴子》都是如此,您如何看待合拍片?
劉偉強:我沒有分的啦!其實電影好奇怪,它是不分地域的。我去美國、韓國拍都可以。電影沒有語言的限制,大家覺得我的普通話差,「估下估下好似更加有運行,幾得意。」我覺得電影是無地域之分的,現在市場這麼大,大家一起拍戲。這個point好重要。我們要open,不應該故步自封,要包容、學習,我拍了那麼多戲都還在學習,每次合作,每個人身上都有東西學,大家虛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