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立秋:季節交替防感冒/註冊中醫師 馮 玖

時間:2017-08-07 03:15:24來源:大公網

  今天(八月七日)迎來「立秋」節氣。這個節氣亦顯示,天氣將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冷地過渡。但嶺南此際暑氣仍盛,一點秋意也感覺不到。不過,立秋以後即使白天艷陽高照,但早晚還是會有一絲絲涼意開始滲透,因此冷氣機的度數要適當調整;若稍不注意着了寒涼,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白天高溫酷熱空調大開,到了夜裏最好不要開冷氣,或只開除濕的功能,有助防(冷)病。

  不要忽略日常生活和飲食對健康的影響,這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點內容。立秋後須注意減少凍飲和生冷飲食,在小暑大暑常食用清熱消暑的冬瓜湯、涼瓜湯要略減,適當加入一些有潤肺和健脾功效的湯水,如清補涼煲豬瘦肉湯,還可用沙參玉竹或蓮子百合煲鴨肉湯等,有滋陰防燥的食療功效。

  季節交替,是感冒病發的高峰期,特別是近期流感猖獗,更引起市民憂慮。中醫對感冒的治療,無論從經驗、辨證用藥;預防以至康復調理,都有良效。特別在如何防病以及在感冒早期介入,防止病情迅速發展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醫認為,感冒發病與人體本身的正氣不足有重要關係。邪氣之所以侵襲人體而發病,是因為正氣虛弱,抗邪無力。導致感冒的原因很多,如地域環境以及氣候變化,從養生角度來說,個人的體質強弱更是導致感冒的一大因素。易患感冒的人群多為體質弱、氣虛、抗病能力差,按西醫講就是免疫力低下,患者多為老人和兒童。

  流感屬外感病(感受外邪而致病),亦為中醫所說的時行感冒。病因乃季節時邪疫毒,自口、鼻、皮毛侵入人體所致。目前西醫治療流感尚無確切治療的對症藥物;而中醫的對策則為「治未病」,就是在預防方面下工夫。以長者容易受寒感冒為例。陽虛體弱的長者明顯怕冷怕風,故應注意養護身體陽氣,尤其注重背部和雙腳的保暖。每晚用溫熱水(三十七至四十度)泡腳十五至二十分鐘至身體微微出汗,有助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和增強抗病能力。同時,適當的食療有很好的防病功效。在流感季節多吃葱薑煮粥(葱白連鬚加薑片);或飲用生薑紅糖水,對不同年紀的陽虛體質者皆適合。

  益氣防感湯(一人分量)黃芪五錢、茯苓五錢、白朮三錢、防風三錢、紅棗(四至五粒)或蜜棗(兩至三粒)加瘦排骨煲湯佐膳。此湯適合未病陽虛者作補益預防感冒之用。湯方變奏自中醫古方「玉屏風散」方中黃芪補益肺氣,茯苓健脾安神,防風祛風解表,共奏益氣補肺、安神健脾、祛風防感的功效(感冒時不宜飲用)。

  嶺南濕盛,加上港人飲食生冷和常用空調而致內濕明顯,遇季節交替風邪夾濕氣侵襲人體所致感冒,經常纏綿難愈。此類「濕性人群」以常感體倦身重乏力,納呆(不開胃)、舌苔白膩、便溏為多。這裏推薦化濕醒脾茶療(一人分量):佩蘭一錢、茯苓二錢、熟薏米(炒薏米)一大湯匙,每天沖泡作茶飲,有芳香化濕、開胃醒脾的功效。中藥佩蘭具芳香化濕的功效;茯苓味甘淡平,能滲濕利水,健脾和胃;熟薏米則有健脾止瀉作用。

  青壯年感冒患者特別是上班一族,則以工作壓力大、夜睡、睡眠質素差以及飲食不節等長期因素,影響臟腑功能運作,導致人體陰陽失調、正氣虛弱而容易感冒。其中以熱性體質者易患風熱感冒為多,患者常見上呼吸道感染,喉嚨發熱發痛。預防感冒發病則須從生活作息以及飲食作出調節。熱性體質者平日可以金銀花、菊花、薄荷泡水作茶飲,有清熱防病的功效。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