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明代狀元卷說狀元/姜舜源 文、圖

時間:2017-08-06 03:15:28來源:大公網

  圖: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萬曆狀元趙秉忠廷試卷》

  明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年)戊戌科進士考試,年僅二十五歲的山東青州士子趙秉忠,繼上年秋天鄉試中舉後,這年春天進京趕考,連考連中,一舉奪魁,得中狀元,少年得志,平步青雲。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明萬曆狀元趙秉忠廷試卷》,正是他當年廷試的試卷。這是目前已知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留下來的唯一狀元卷。此試卷為紙本,摺頁式,共二十二摺,兩端各有一硬紙封面。其中每折寬十四點一厘米,天頭八點六厘米,地腳三點三厘米,中間行文高三十五點七厘米,通高四十七點六厘米。全長合計三點三米。現存該考卷以三層宣紙裱褙,封面、封底為綾子裝裱。估計這些裱活,是在趙秉忠或其後人得到當年這份試卷後,為更好地保存而精心裝裱的。殿試卷原狀應該是單層書寫紙。

  防範舞弊彌封嚴密

  明清進士考試分為兩場。首先是禮部在北京貢院舉行「會試」,取中的稱為「貢士」;接下來對貢士們進行第二場考試,皇帝在宮中親自主持「廷試」(又稱「殿試」),才能最終確定考中進士。整個考試過程都是在嚴格保密狀態下進行的。明代「廷試」在皇宮奉天殿(清代太和殿)或文華殿舉行;清代自乾隆後期起固定在保和殿舉行。廷試由皇帝親自命題,禮部印製考卷,然後密封存放,殿外由御林軍站崗守衛。考試那一天,皇帝親臨保和殿考場,讀卷官當廷開啟密封的試卷,向考生們昭示大公。接着是考生書寫答題,從日出開始、日落收卷。

  答卷收上來之後,當即將考卷前部的署名部分彌封起來,然後集中在宮中文華殿,由皇帝指派的閱卷大臣們批閱。因為署名彌封,大家並不知道其作者為誰。閱卷大臣們在閱卷這幾天裏對外隔絕,不能離開文華殿半步,吃飯、睡覺都在文華殿區域內。這一區域此時對外完全封閉,牆外是御林軍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大家把考卷都批完了,就開始「磨勘」環節,就是要再一次切磋比較,統一標準、尺度,以免有人掌握得寬、有人掌握得嚴。最後排出初步的名次,列表報呈皇帝,前十名考卷也全部呈皇帝親批。到這時,彌封的姓名處才拆封,知道考生是誰。實際上皇帝往往不但看前十名的考卷,有時還看得更多,道光皇帝甚至連順天府(北京市)鄉試舉人的考卷,都要來親自過目。

  這件考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當初彌封部分,佔兩開半即五頁。其中第一頁即封面裏,為篆書「禮部之印」四字方印的左半;第二頁上方鈐「禮部之印」整印;第五頁又是「禮部之印」左半。按《明史.選舉志》記載:「試卷之首,書三代姓名及其籍貫、年甲,所習本經(即「四書五經」裏最專攻的部分),所司(即承辦考試的禮部)印記。」此卷這部分文字正如此:「應殿試舉人臣趙秉忠(佔一頁)。應殿試舉人臣趙秉忠,年貳拾伍歲,係山東青州府益都縣人,由廩膳生員應萬曆貳拾伍年鄉試,中式。由舉人應萬曆貳拾陸年會試,中式。今應殿試。今將三代腳色並所習經書,開具於後。三代:曾祖紳,故,不仕;祖通,故,不仕;父禧,存,仕。習《詩經》。」其中完整交代了考生的科班經歷:他由享受官府獎學金的秀才,於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年)考中舉人,翌年即進京趕考,於剛剛進行的禮部會試中被錄取,今天前來參加陛下親舉的殿試。如今內地高考試卷卷首考生姓名、准考證號、身份證號等等,也採取這樣的彌封處理。

  戲說狀元真實狀元

  第二部分從第六頁開始,鈐楷書「彌封關防」長條印記,說明之前的內容全部被彌封,這一頁是暴露的第一頁,頂頭是萬曆皇帝最終做出的御筆朱批:「第一甲第一名」。緊接着是趙秉忠的答卷正文十五頁,每折頁六行,滿行三十二字,全文共二千四百六十字,工筆小楷書寫。一天的答題時間,考生起草、修改,最後謄清交卷。故卷面一氣呵成,無一處塗改。正文通篇無標點符號,現存朱筆圓圈句讀,是閱卷官標出的。趙秉忠的字體明顯是學習曹魏鍾繇和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小楷一路的書風,字跡古樸、蒼秀,有濃郁的書卷氣,與清代狀元黑光亮麗的墨跡有所不同。

  這是一篇殿試策問,考題是「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讓考生把古聖賢的說教與現實施政相結合,闡發自己的看法和主張。趙秉忠緊扣「政」與「心」,提出「實政」和「實心」,然後展開論述,最後歸結為「實心先立,實政繼舉」,不但自圓其說,而且的確有一定認識高度。如今研究者對於其文字內容,有兩極化評論。以往否定科舉制,就說是套話廢話;後來肯定,又推崇備至。實事求是說,一位並無從政經驗的書生,所言都還是理論上的見解,與實際工作未必完全契合。明清兩代錄取進士後,通常是選拔其中佼佼者入翰林院深造三年,翰林們的主要職責是起草朝廷文件,基本職責是編修前代皇帝的實錄、國家會典等等,通過這項工作熟悉國家大政方針和政務。在明代,還有一部分進士被分配到各部門去實習,稱為「觀政進士」。傳統戲劇或影視作品裏,經常出現中狀元被「招駙馬」,或者馬上被任命為「八府巡按」。這多半是演繹,不符合歷史事實。

  緊接着正文之後,是「讀卷官,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臣張位」等詳列頭銜的九位讀卷官的朱紅楷書印戳,佔兩頁;最後卷尾印有「印卷官,禮部儀制清吏司署郎中事主事,臣朱靜循」大字一行,佔一頁。這三頁是第三部分。答卷正文前後都加印戳,實行無縫連接,都是為預防舞弊的。既保證考卷的真實性,同時也明確責任,如出現任何紕漏,每位任事官員都難辭其咎。值得留意的是,這些官員上至一品大員宰輔,下至「七品芝麻官」處級幹部主事,都不過是「讀卷官」以下的職位,既無鄉試那樣的「主考官」,也無「同考官」(副主考)。原來,殿試主考官就是萬歲爺,誰敢爭主考官、同考官啊!取中的士子們是「天子門生」,與大臣們一樣,只不過入朝先後不同而已。

  秀才遇大兵狀元對權閹

  趙秉忠(一五七三至一六二六年),字季卿,號岐陽,明青州府益都縣(今山東省青州市)鄭母村人,出身書香門第,從父親起開始出仕。趙秉忠自幼天資聰敏,品學兼優。晚明顧鼎臣《明狀元圖考》說他,少負奇才,以公輔自期。十五歲時參加升府學考試,青州知府唐維城發現他的才華,稱讚他是東魯地區的三國才子馬良。還說他進京趕考住在旅店,忽一日見自己的雙靴自動躍上床,不幾天果然金榜高中。他中狀元後,先後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年),擔任禮部會試「同考官」;四十年(一六一二年)升任詹事府官員,出任江南鄉試主考官,晚明抗清名將孫承宗還有張瑋、姚希孟、周順昌等,都是他主持鄉試時取中的。接着升遷為禮部侍郎(副部長)、「直經筵」,就是給皇帝講經。天啟皇帝繼位後,朝中秉筆太監(太監首領)魏忠賢當道,史稱「閹黨專擅」。魏忠賢不斷打擊排斥趙秉忠,趙秉忠則我行我素。魏忠賢恨之入骨,不停地在天啟皇帝面前詆誣趙秉忠。年輕的天啟帝對趙秉忠印象良好,說:「是着短袍講經那位嗎?那人忠心耿耿,我正想重用他呢!」面對奸臣當道,朝政日非,他只好多次上疏,請求告退。因為天啟帝器重他,給他晉升為禮部尚書後,才辦理致仕退休。回鄉不久,因受摯友劉鍾英案件的牽連,被冠以與劉鍾英拉幫結派的罪名而削官奪祿。閹黨為禍愈演愈烈,被捕入獄的人越來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天啟六年(一六二六年),趙秉忠憤懣而死,時年五十四歲。崇禎初年,朝廷為他平反,恢復官位,贈封太子太保、光祿大夫,謚號「文敏」,按大臣禮節在洗耳河畔重新安葬。

  趙秉忠一生勤奮,著有《江西輿地圖說》一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