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西漢文帝時期鑄製的銅鎏金「長信宮燈」,富麗精巧,造形獨特,迄今仍澄黃亮澤。這件國寶級文物,一九六八年河北滿城出土,高四十八公分。
據文獻記載,應是公元前約一七二年設計和製成,最初主人為陽信侯;景帝時因罪被抄家,長信宮燈歸漢文帝之后竇氏所有;後來竇氏賜贈給娘家的竇綰(三國時代蜀國劉備之祖奶奶);綰死後,宮燈隨葬。
銅燈通體鎏金,可見西漢時我國鎏金技巧的先進和精湛。西漢時稱為「金塗」或「黃塗」,其實源自周代一種火烤鍍金法;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盛行。基本上是把金和汞(水銀)合成「金汞齊」,塗銅器上加熱,汞蒸發後,金就緊貼胎面不脫。蓋「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本草綱目》引梁代陶弘景語)。故那時的金汞合劑,亦叫作「金泥」。
廿多年前,一名「暴發戶」展示一件外形相似的銅燈,指賣家稱是「漢代鎏金珍寶,與藏博物院者原屬一對,價值必飛升」。這名「窩囊」根本不知道西漢長信宮燈乃獨一無二,沒有深入研究;也看不出手上贋品僅為現代「電鍍金」;更不曉得真品設計的奧妙。真品宮女體內中空,各部分均可拆卸,燈盤可轉動,燈罩能開合,用以調節燈光強度和照射方向。燭火冒出的煙,自動通過中空的右臂,進入體內,以保環境衛生。贋品各部分全不能拆卸、轉動、開合和調節,全燈只像一大塊銅「模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