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糖畫是傳統民間手藝/資料圖片
以糖作畫是為糖畫,說起這逐漸失傳的民間工藝時,不免也讓人回憶起童年的美好時光。
印象中的糖畫由一根竹籤黏起,孩童們轉動十二生肖的轉盤來挑畫,無論抽到哪一個動物,糖畫攤兒上的老師傅都會心平氣和地舀一勺甜絲絲的糖漿,慢慢地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小動物,也勾勒出孩童們甜蜜天真的好時光……
糖畫,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民間俗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或「糖燈影兒」,分為平面糖畫與立體糖畫兩種,是地道的民間畫種,頗具特色的街市藝術,廣泛流傳於巴山蜀水之間,備受老百姓喜愛的工藝食品。
糖畫最重要的一個材料就是糖,只有熬製出的糖透明度較高,非常脆,不黏手,不滴油,不流液,才能作為繪製糖畫的材料。在繪製糖畫之前,首先要化糖。化糖就是把準備好的糖塊放在糖鍋內熔化。熔化糖要用小火,火大了糖就會焦。用溫火將糖慢慢熔解,當糖完全熔解後就可以繪畫了。
小銅勺舀起糖稀,以腕力帶動勺子,將糖液隨意揮灑在光潔的大理石板上,提、頓、放、收,一氣呵成。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花鳥蟲魚等形象便呈現在眾人面前,令人拍案叫絕。待糖液涼透成形後,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黏上竹籤,一支造型精美的糖畫便徹底完成了。
還記得小時候,無論是廟會集市,還是公園名勝,隨處都可見糖畫小攤。一群小孩兒們團團圍着,目不轉睛地看着糖畫藝人手中的活計。畫糖畫的師傅又多半是老爺爺,他們不畫糖畫的時候,就笑咪咪地望着來往的人們,一拿起銅勺,便換上了專注的神情。如今,糖畫攤子已經很少見到,城市中的老街上偶爾見到幾家,往往被遊客圍住,糖畫師傅沉默着揮灑糖液,儘管人多,但一切都那麼安靜,這一勺糖,已將人們的思緒帶回了童年。
據說,糖畫起源於明代,清代時盛行,清代小說《堅瓠補集》中有載曰:「熔就糖霜丞相呼,賓筵排列勢非孤;蘇秦錄我言甘也,林甫為人口蜜腹。霉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得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可見當時糖畫的盛行場面,逢年過節時都有糖畫藝人在大街小巷中販賣此藝。
今時今日,糖畫的技藝傳承已然凋零,但記憶中的糖畫依舊精緻可口,時光流逝之間,傳統技藝的光芒依舊在童年印象中,在人心回憶裏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