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導演基斯杜化路蘭新片《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關於「二戰」時盟軍自被德軍包圍的法國鄧寇克海上撤退(此片主要講英軍)。三條敘事線:海、陸、空分三個時態:陸上撤退一周(歷史上從一九四○年五月二十六至六月四日),海上往還一天,空中激戰一小時。但這個時態的設置不僅對普通觀眾來說有點費解,對於敘事也並無甚重要意義。
陸上是海灘排隊等待搭船趕回英國的士兵,不少在德軍飛機投彈中喪生(撤退行動中盟軍約四十萬軍隊撤走了約三十三萬八千多人;英軍中六萬八千一百一十一人被殺、受傷或被俘,其中死者約三千五百人)。海上載有士兵的船隻不少被德軍炸彈擊沉(歷史上英軍六艘驅逐艦、超過二百隻船被擊沉);英勇的英國民眾駕駛小船(包括漁船和私家遊艇)去接士兵,發揮重要作用,史稱「鄧寇克精神」,有人後來被頒授勳章。片中的空中呈現了最有英雄氣概的人物:三架戰機的三個飛行員,與德軍飛機殊死搏鬥。
影片在法國鄧寇克(及荷蘭、英國)實景拍攝(船艙內部場景在洛杉磯的攝影棚拍攝,使用六十五毫米膠片格式,美國電影院放映的有七十毫米和三十五毫米兩種格式。我們看的是杜比(Dolby)視聽,被吵得耳朵疼……而且座椅會震動,這也對我集中注意力分析電影構成干擾,後來朋友A對我說,這效果讓他想起美軍在關塔那摩監獄折磨囚犯,用聲音和其他「現代高科技」手段。「杜比」模式大概是3D之後的大片賺錢模式,電影票貴大約三分之一。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