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陝西戲曲匯演掌聲不絕

時間:2017-07-25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圖:演出結束後藝術家們向觀眾謝幕/大公報記者劉榕欣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榕欣、實習記者劉杏琳報道:為慶祝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文藝各界舉辦了一系列的慶回歸活動,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的「中國戲曲節2017」就是其中之一。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獲邀到港參與活動,並與西安易俗社一齊於本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晚在香港高山劇場演出秦腔、眉戶、碗碗腔和關中道情等陝西地方劇種的經典折子戲曲目,為香港觀眾帶來不同的感觀體驗,並從多角度呈現出陝西地方戲曲的獨特風采。

  風采獨特 陣容鼎盛

  是次來港演出的藝術家們皆為陝西戲曲界的精英,他們組成了以中國戲劇「二度梅」獲得者李梅、李東橋為代表,以及任小蕾、李娟、李軍梅、譚建勳、齊愛雲、衛小莉、趙揚武、王新倉、張蓓、李小鋒等十位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為主要出演者的「十二朵梅」強大陣容,力求將陝西戲曲文化中的精髓在香港完美展現。

  為深入了解陝西的戲曲文化及秦腔在港的演出情況,本報記者於劇團演出的最後一日(七月二十三日)到場參觀一眾主演的綵排及演出情況,並對兩位「二度梅」獲獎者李梅、李東橋及部分團員接受進行了深入的專訪,探究這最古老的中國戲曲唱腔背後的故事。

  受颱風天氣影響,當日的演出推遲至晚上八時開始,記者到訪時,團員正為當晚的演出做最後綵排,而場外已有部分戲迷在等待演出的開始,可見「八號風球」也無損劇團認真準備的心情,同樣無損戲迷期待精彩演出的興奮心情。

  在綵排的間隙,有秦腔一枝梅之稱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接受了記者的專訪。李梅主唱旦角,於當晚的演出劇目碗碗腔《貴妃醉酒》中飾楊貴妃一角。憶述自己的戲曲之路時,李梅表示「從十一歲學戲開始,與戲結緣已有三十七年。」學藝路上苦樂參半,家人與師長的鼓勵伴她取得了如今的成就。她在採訪中說:「年輕的時候不了解戲,只是喜歡,現在戲曲已經成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兩三天不唱戲就渾身不自在。」李梅認為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就好比是陳年老酒,越老越醇,有六百年歷史的秦腔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歷久不衰的優秀文化。

  今次來港演出,是李梅首次以陝西省劇曲研究院院長的身份到港,她表示由藝術家轉作管理者,不僅是心態上的變化,也是由小我到大我的轉換。李梅在採訪中談及香港觀眾,稱「香港觀眾是喜愛傳統文化的觀眾,他們有着很高的藝術欣賞能力,每次來港演出的過程都十分令人愉快。」同時,她希望在自己時任院長期間能與香港有更加多的戲曲文化交流,讓陝西地方戲走得更高更遠,讓更加多的觀眾了解中國戲曲並欣賞傳統文化的魅力。

  粗中帶細 好評不斷

  有道是「陝西八大怪,秦腔吼出來」由此俚語可見秦腔的曲調特點在於慷慨激昂,蕩氣迴腸,但當記者採訪本次到港演出的另一位「二度梅」藝術家李東橋是卻得到了不一樣的回答。李東橋主唱生角,當晚的秦腔劇目《出五關.挑袍》中他唱紅生,飾關羽一角。李東橋在訪問中稱:「秦腔是男女同調的唱腔,所以對男聲的聲線要求頗高,會有一種『吼出來』的感覺,但實際上陝西的戲曲同屬『梆子戲』,碗碗腔、關中道情等唱法都以柔美為主,不能一概而論為『吼』。」他認為,陝西戲曲反映出陝西文化粗中帶細,豪放之中有柔美的地方風情,源自民俗,也深受群眾喜愛,是一種「接地氣」的藝術表現形式。

  當晚的演出為折子劇,分為五場,每場約為三十五分鐘,戲目依次是:關中道情《隔門賢》、碗碗腔《梁山伯與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眉戶《屠夫狀元.訂親》、碗碗腔《貴妃醉酒》、秦腔《出五關.挑袍》。雖然當晚風雨交加,但上座率仍達八成左右,可見香港觀眾的熱情不減。

  演出期間,現場觀眾反應熱烈,掌聲不絕,在喜劇《隔門賢》中觀眾以笑聲回應演員的精彩演出。記者現場採訪觀眾,不少觀眾都對壓軸的《貴妃醉酒》和《出五關.挑袍》好評不斷:「最後貴妃那個轉身旋轉好勁,勁到戲裙上的珠花都散滿一地。」「關羽出場都好有氣勢,像真的一樣,馬僮功夫了得,側手翻正手翻,左翻右翻都一樣精彩厲害。」

  作為陝西地方戲的四大腔調的秦腔、碗碗腔、眉戶和關中道情皆有不同特色,有觀眾表示很開心可以在一晚不到三小時的演出中欣賞到如此有特色的戲曲演出;更有資深的戲迷表示希望戲團可以多來港作演出為市民帶來更多精彩的表演;此外,更有第一次看陝西戲曲的年輕人表示對劇情豐富多變的內容感到意外,戲曲作為中國文學四大體裁之一,很高興能看到男女老少都喜歡看的戲劇,推廣地方戲曲文化。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