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小福建/陳天權

時間:2017-07-24 03:15:53來源:大公網

  北角先後有兩個非廣東籍的族群聚居,上世紀四十年代以上海人(江浙人士)為主,五十年代有大批福建人移入,北角的市中心人口驟增,環境嘈雜,有部分上海人遷出此區或遷往北角半山。

  為何福建人選擇北角定居?要探究這個問題,先由福建人移民歷史說起。福建省以海為鄰,當地人很早便飄洋出海謀生。十九世紀中香港開埠後,已有福建人來港經商,當時集中在上環區。同時亦有大批福建人經香港前往東南亞國家打工,當中以印尼、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居多。

  郭春秧是早年移居印尼爪哇的福建人,他與家人經營白米、茶葉、糖等生意,其中糖業最為成功,後來成為糖商鉅子。

  一九二○年代初他來港做生意,營辦銀行和船務,又在七姊妹(今北角)經營填海及建築碼頭,使爪哇運糖船隻得以埋泊。他本打算在新填海地興建糖廠,但遇上經濟不景而作罷,改為興建住宅,當局將該處一條街道命名為「春秧街」。

  戰後香港人口上升,一九四八年港府在北角填海闢地,有商人在此興建四十間相連房屋,人稱「四十間」,吸納了大批新移民。五十年代,菲律賓和印尼實行抑制華商的措施,包括禁止他們從事某些行業,或規定必須與本土人合作經營,導致一些華人離開僑居地,轉到香港生活,並申請內地親人來港團聚。

  新來港的福建人由於言語不通,大多數住在北角,因該區有較多同鄉聚居,可以互相照應。北角的福建籍人口增加,便出現許多售賣福建食品的店舖,「小福建」之名由此而起。一九六二年,旅港福建同鄉會將西營盤的會址搬至北角,四年後在渣華道興建福建中學獨立校舍,為同鄉子女提供教育。今天在春秧街一帶仍可見福建商舖,但已聽不到太多人說福建話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