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四代藝術家 聯展水墨畫

時間:2017-07-22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金昌玲(左)與王無邪,作品為王無邪的《秋韻之一》\大公報記者湯艾加攝

  【大公報訊】記者湯艾加報道:藝倡畫廊以「欲窮千里─後97香港水墨」為主題,從四代藝術家九七後的作品,展示不同世代藝術家對於水墨的傳承與創新。共展出呂壽琨、王無邪、方召麐、賴恬昌、甘志強、文鳳儀、卓家慧、何冠廷、許開嬌、張小黎十位藝術家合共二十五組水墨及裝置作品。展覽由金昌玲、梁兆基聯合策展,展期至八月三十一日。

  不同世代傳承創新

  策展人梁兆基介紹:「今次展覽的作品,展現作者出身年代的強烈特色,如早期嘗試借鑒西畫的前輩方召麐和賴恬昌;新水墨運動倡導者呂壽琨與王無邪;挪用新媒材新觀念創作的中生代文鳳儀與甘志強;以至採用傳統技巧演繹當代趣味的學院派新秀卓家慧、何冠廷、許開嬌與張小黎。他們的水墨融和了含蓄細膩的東方韻味及西方現代視覺張力,以戲謔批判或內省潛思的姿態呈現,構建了後九七香港當代水墨的面貌。」

  方召麐作品《香港回歸祖國》(一九九七),畫面用古樸的景象展現質樸的香港,畫中人物悠然自樂的神態,以及畫中活潑的氛圍,體現了畫家對於回歸的激動之情。畫家將整個創作心得與過程題於畫作下方的「石頭」之上。

  與方召麐的表達方式不同,賴恬昌作品《交易廣場(行人天橋)》以艷麗的色彩來增添整個畫面的光亮感,在他帶有濃厚西洋味道的作品之中,天橋上的書法與書風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他對中西融會的遊刃有餘。

  王無邪的《秋韻之一》(一九九八)描繪早年旅居美國時所見的秋日景象。後於二○一○年重提舊作。作品以強烈的色彩表達了作者對於記憶中秋季的燦爛與蒼涼的印象。

  百花齊放兼容並蓄

  展場中央的作品是甘志強的《盆景(11)》(二○一七),以雀籠為基本元素,在不鏽鋼雀籠四壁上,以水墨筆法的方式篆刻出盆栽松樹的形象。如他所說:「我很欣賞在種盆景的人能把一棵大樹的形態變在花盆上繼續栽種,而我亦嘗試以此方式讓盆景植物在細小的空間重現。」

  年輕藝術家張小黎的作品《憶泉》延續她的個人風格,通過將傳統山水畫結合樂高積木形象的呈現。是次展出的是其最新的作品,嘗試將「樂高山水」隱藏於透明的盒子或袋子中。她解說:「飄浮於水雲之上的山水,將實與虛並置,描繪不穩定的此刻。當袋子被打開被拎起,盒蓋被合上的時候他們就消失了。」

  策展人梁兆基表示,受學院訓練的年輕藝術家既具備厚實的傳統水墨技巧,亦講求觀念的表達,同時也受着動漫及網絡文化薰陶,創作了不少受收藏家歡迎的特色作品。與九七前的新水墨主要借西方美學風格表現東方意境不同,這批後九七的學院派新秀反以古典式樣含載當代趣味。

  藝術家王無邪出席活動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他說:香港的水墨近四十年的發展,成績斐然。經濟發展與藝術的發展不無關係。四十年前,香港以城市的身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那是香港的藝術水平快速成長的一個年代;近二十年香港乘回歸後經濟躍升的東風,其藝術發展進入另一個快速發展的年代。在他看來,有兩個重要因素會影響香港新水墨未來的發展:是否能形成一種特定的風格;觀眾對於水墨作品的收藏需求。

  藝倡畫廊主持人金昌玲一九九七年加入母親金董建平創辦的畫廊,親歷回歸後當代水墨市場的發展。她指出,雖然受金融風暴及移民因素影響新水墨在九七後鋒芒一度稍斂,但近年拍賣市場力拓當代水墨板塊,新水墨前輩的地位進一步受推崇,代表人物如呂壽琨的作品價格亦再創高峰。當下的香港水墨正呈百花齊放,兼容並蓄局面,既秉承「欲窮千里」的探索精神,亦臻至「更上一層」的境界。更多展覽詳情可電二五二六一○九一或瀏覽網頁www.alisan.com.hk。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