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從圖書館借回來一本書,是Aled Jones所著的《All About Religion》。這本書很簡單明瞭地回答了關於人類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問題,並且對一神論、泛神論、無神論、萬有在神論、不可知論等等問題都做了闡釋,也解釋了宗教與科學、哲學的關係。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人類的這些永恆的問題不僅令哲學家們樂此不疲,也一樣縈繞在孩子們小小的心靈中。
前不久我的孩子問了我一個問題,「怎樣知道某種成就是完全依靠自己努力得來的?還是其中有上帝的賜予?」這個問題看似容易回答,因為信仰就是相信,相信任何境遇都有上帝的同在,信仰生活就是恩典加行為。但是卻很難讓他相信,因為每一個人必須經過自己的思考和經歷才能經驗到「神」。孩子也許是「一張白紙」,然而這張白紙並不是成人想怎樣塗寫就可以怎樣塗寫的。
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他們不能止步於成人的解答。
過去,關於宗教的知識只局限於信徒中,但大約五十多年前,蘇格蘭作家及學者Ninian Smart就開創性地將宗教樹立為一個單獨的世俗學科,就像是其他科目,如地理歷史這種科目一樣。他不僅在英國蘭卡斯特大學建立了宗教系,還推動其他地方的大學,尤其是美國的一些大學建立宗教學科。
我們為什麼需要讓孩子了解宗教呢?不是為了讓孩子信仰某種宗教,儘管做為某種宗教的信徒,無可避免地希望孩子與自己信仰同一種宗教。然而我們並不能充當那個在白紙上寫字的人,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寫。權威與強權無法帶來真正的信仰。
什麼是「信」呢?信就是對某種事物或人有最大的信任,如聖經所說「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未見之事的確據」。有的人認為「信」必須建立在「證據」之上,有的人認為所謂證據只適用於這個世界,而不適用於上帝,也不適用於至高真理。對於有的人來說,「信」是宗教生活的基礎;然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信」彷彿只存在於背景中,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實踐和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
了解一種宗教,我們起碼需要知道他們在教什麼?對他們的信徒有怎樣的期望?這種宗教與那種宗教的不同在於哪裏?當我們了解了一種宗教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將其中的信念放在自己的生活中進行檢視,然而Aled Jones告誡我們說,我們需要牢記的是,作為一個置身其外的人和一個真正的信徒,對於一些宗教知識與信條的理解其實還是不一樣的。而且每一個個體的信徒對於宗教信仰的奉行程度也是不同的。
還有,每一種宗教都宣稱自己所教的才是真理,到底誰是「真」的?幾千年前,人類相對隔絕,只有到了最近幾百年的時間,人們才開始擔心自己是否跟隨了「真」的信仰。有的宗教是排他的,是唯一真理;有的宗教雖然認為自己才是真理,但承認非信徒也可以達至部分真理。值得注意的還有多元主義,多元主義者認為每一種宗教都是正確的,他們只是不同而已。哲學家John Hick將多元主義比作爬山,認為條條道路各有不同的艱難險阻,但最終都能達到山頂——「終極真理」。然而質疑聲不少,不是每個人都認為所有的道路通往同一個「終極真理」,也許每條道路通往不同的地方?還有很多人認為並不知道別人的道路通向哪裏,唯有上帝知道。
宗教通常都是鼓吹和平的,每一種都希望它的信徒能夠愛人如己,那麼為什麼還會有衝突呢?其實衝突常常是由於人們總是將人群分成「我們」和「他們」。傳道人尊重非信徒,但寄望他們改變觀念,而暴力的極端主義者只愛和自己同類的人。當人們理解了這些,就更容易明白「尊重他人」不僅僅是「容忍」那麼簡單。
現在世界上仍有四分之三的人宣稱自己擁有某種宗教信仰,我們如何能夠視而不見,不將這扇窗開啟給孩子呢?我們讓孩子們來了解宗教,是教他們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有了相關的知識,才能理解人們不同行為的動機。只有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深刻理解,才有真正的寬容與尊重,未來的世界就更容易達至和平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