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徜徉在博物館的春天裏/趙 威

時間:2017-07-20 03:15:50來源:大公網

  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一座好的博物館不僅是一所好的大學,而且是一個國家生產夢想的搖籃,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中國夢」的發源地。近年來,我國博物館事業蓬勃發展,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博物館,都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截至去年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已達四千八百七十三家。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迎來了黃金時代,局面喜人,但如何利用館藏壯大文化產業以及怎樣讓遺產資源活起來,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北京故宮博物院在這些方面一直在探索,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進了故宮看不見地面」,這是故宮擁擠時遊客發出的感慨。二○一二年十月二日,故宮單日參觀人數創下了十八點二萬的歷史紀錄;二○一六年故宮參觀人數超過一千六百萬,比英國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羅浮宮博物館當年參觀人數的總和還要多。如此擁擠,遊覽體驗自然會大打折扣。那麼,怎樣既能滿足廣大遊客的參觀需求,又能讓他們獲得更好的遊覽體驗呢?故宮方面為此沒少動腦筋:在旅遊高峰期啟動限流措施,日接待遊客上限為八萬人,積極推動網上實名制購票,並增加現場售票窗口;為了讓遊客有尊嚴地休息,在御花園、端門、午門等處設置一萬三千多個座椅……

  「作為故宮的看門人,我有責任把一個壯麗的故宮交給下一個六百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是說。從去年開始,故宮開始拆除臨時建築,清退廣受遊客詬病的核心遊覽區的商戶,啟動古建築修繕工程……五年前,故宮開放面積為百分之五十二,去年變為百分之七十六,未來將繼續擴展至百分之八十五,為了把更多的空間還給遊客,包括院長在內的七百五十多名員工將搬出紫禁城辦公。

  去年熱播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就很接地氣,向觀眾展示了故宮書畫、青銅器、木器、陶器、鐘表、宮廷織繡等稀世珍寶文物的修復過程,還有能工巧匠們的生活故事,廣受觀眾點讚。「一件珍貴文物在外部陳列兩個月,就要回去睡三年的覺」,故宮有一百八十餘萬件藏品,目前只有二萬件對外展示,讓館藏活起來、走出去,讓文物、歷史、文化與大眾對話,與世界對話,是目前故宮面臨的考驗。

  每一座博物館都在訴說着不同的故事,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作為最直觀的文化載體,博物館連接着過去與未來。當今中國是博物館發展最好的時代,走進博物館,猶如徜徉在歷史與藝術的長河中,細細品味,會感受到人類文明的純真與大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