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代皇家瑰寶精妙優雅

時間:2017-07-19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明早期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南京市博物館供圖

  明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明代的生產力達到歷史高峰,經濟文化繁盛,新思想、新派別、新風格紛紛湧現,文化藝術呈現出勃勃生機。南京市博物館藏的一批明代文物,展示了中國明代燦爛的文化和明代中國人的心靈世界和審美情趣。/大公報記者 陳 旻

  明代洪武二年(一三六九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置御窰廠,匯集全國最優秀的瓷匠,壟斷優質的製瓷原料和燒瓷燃料,不惜工本,燒造出大量至精至美的官窰產品。

  釉裏紅梅瓶白裏透紅

  南京市博物館《玉堂佳器》內,一件景德鎮窰釉裏紅歲寒三友圖瓷梅瓶,在一束射光映照下,艷紅的釉裏紅松、竹、梅不動聲色地彌散着攝人心魄的美。

  這件梅瓶頎長秀潤,胎質堅致,胎體輕薄,高三十六點三厘米、口徑六點四厘米、底徑十三點四厘米。束頸,豐肩,深腹,器內外皆施釉,僅器底露胎,有火石紅色斑。

  據南京市博物館介紹,釉裏紅是中國元代創燒的一種瓷器品種,在燒造初期由於窰火溫度很難掌握,釉裏紅成品率很低,數量少,十分珍貴,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

  一九九一年二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江寧縣東善橋發掘了一座明代磚室券頂並室合葬墓,出土了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青花瓷盞、影青瓷碗、鐵劍、錫明器等三十餘件文物。據出土的墓誌記載,墓主人為駙馬都尉宋琥之子宋鉉與其妻唐氏。宋鉉墓誌記載:宋鉉為明朝開國功臣西寧侯宋晟長孫、永樂安成公主嫡長子,官授南京「錦衣衛指揮僉事」。生卒年月誌文中無記載。其妻唐氏,生於永樂四年,卒於正統十三年,享年四十三歲。這件釉裏紅歲寒三友圖瓷梅瓶出土於唐氏墓室中,考古專家從造型與紋飾判斷,此瓶應為明代洪武景德鎮官窰產品。

  釉裏紅瓷器在洪武朝盛極一時,與明太祖以紅色為貴的禮制密切相關。當時朝廷御用瓷器皆尚紅色。

  這件梅瓶通體繪釉裏紅紋飾,色紅中帶灰,白釉透明而微微泛青。裝飾圖案從上至下分為七層,各層之間以弦紋相間隔。頸部飾蕉葉紋,肩部飾如意紋、卷草紋和纏枝菊紋,腹部繪有松、竹、梅,並配上芭蕉、山茶花和山石,組成了歲寒三友的主題畫面。脛部是海水紋,以及變體覆蓮紋和仰蓮紋。整個瓷瓶的裝飾圖案豐富、飽滿,並無半點雜亂、紛繁,構圖嚴謹,布局精妙。

  歲寒三友是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此梅瓶腹部的松、竹、梅主題圖案十分醒目,竹子挺拔俊逸,松樹蒼勁有力,梅花清幽綻放,山茶、芭蕉、山石點綴其間。由於圖案分布在梅瓶的外壁上,再加上白底的襯托,產生了中國畫般的藝術效果。

  據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介紹,宋氏家族是明代著名功勳世家之一。宋晟一直跟着父親宋朝用、長兄宋國興,隨着朱元璋打仗起兵。明永樂三年,宋晟被封為「西寧侯」,負責鎮守西北。不久有人向永樂皇帝告狀,說宋晟獨斷專行。永樂皇帝卻說:「官員在外,不專斷不能成事,更何況他是鎮守邊疆的要員。」由此可見皇帝對於宋晟的信任。

  永樂十年,宋晟次子宋琥被召回南京掌管朱元璋明孝陵的祭祀,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爵位,而且與永樂皇帝的女兒安成公主結婚。十三年後,宋琥因不恭之罪遭到彈劾,被削去爵位和俸祿。

  一九五七年,南京博物院在南京江寧縣東善橋宋琥夫婦合葬墓中出土一件釉裏紅歲寒三友圖帶蓋梅瓶,此為目前所見存世的唯一一件完整帶蓋的洪武釉裏紅梅瓶,一九九五年被中國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定為國寶級文物,現珍藏於南京博物院。

  據考古專家介紹,宋琥與其長子宋鉉夫妻合葬墓中出土的這兩件釉裏紅松竹梅圖梅瓶均應來自宮廷的賞賜,皆為其生前珍愛之物,死後隨葬,亦顯示墓主人的尊貴身份。

  考古專家認為,南京市博物館的這件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與南京博物院的洪武釉裏紅歲寒三友圖梅瓶相比,宋琥瓶發色不正,呈褐色,而宋鉉瓶釉裏紅發色更加艷紅,呈現洪武官窰的最頂級製作工藝。

  鑲金托雲龍紋玉帶

  一九七○年十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考古人員在中央門外發現一座明代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墓室分上下兩層,各用磚壁間隔成前後兩室。墓內共出土隨葬器物七十四件,有金銀飾品、陶瓶、瓷器、銅飾、鐵質武器等,其中一副「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板」令考古人員震撼。從墓誌得知,此為明代開國功臣汪興祖的墓葬。

  據考古人員介紹,汪興祖墓葬中出土的七十四件文物中,有許多是國家一級文物,如十一件宋代官窰盤,還有一件繪有雲龍紋的元青花高足碗也十分珍貴。不過最令人興奮的還是這組鑲金托雲龍紋玉帶板。玉帶板共十四塊,用質地上乘、白如凝脂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玉帶板採用透雕即鏤空雕法雕琢出靈芝狀祥雲和穿越於雲層間的五爪龍,龍首的雕琢尤為精緻,無論是鬚、眉、髯、鬃,還是角、鼻、唇、顎,都雕刻精細、準確,盡顯龍的威嚴之態。玉帶用金托鑲包,每一塊帶板都精雕細琢,玲瓏剔透,依然保留着宋元時期的玉雕遺風,堪稱中國古代玉雕工藝的傑作。

  玉帶是明代制度規定的最高等級用器。明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只許一品以上文武官員和王侯貴族佩用玉帶,而龍紋玉帶又是皇帝或經皇帝特許方可佩戴。玉帶上的帶板嵌綴件數,早期沒有嚴格的規定,但自明中期始,明確規定為二十塊。

  考古專家介紹道,這副在考古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的玉帶,是迄今為止所見明代職官最高規格的賜授玉帶。據《明史》記載,汪興祖是廬州(今安徽合肥)巢縣人,生於元至元四年(一三三八年),死於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少年時,汪興祖為朱元璋部將張德勝養子,改姓張氏。養父陣亡後,汪興祖繼承父職,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為明王朝統一立下了顯赫戰功。洪武四年,汪興祖與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的時候中飛石身亡,被追封東勝侯,其子被賜予世券,世代享有特權。考古專家說,由此看來,汪興祖得以厚葬,陪葬品中有明代職官最高規格的賜授玉帶,絕非偶然。

  另據介紹,在內地迄今出土的明代玉帶中,素面玉帶佔大多數,雕花玉帶數量較少,這種狀況貫穿明代始終。據統計,出土的六十六副明朝玉帶中有十九副為雕花玉帶或包金雕花玉帶,而嘉靖以後的雕花玉帶就佔了十五副,明早期,僅有汪興祖墓和朱檀墓出土的兩條雕花玉帶。因此,汪興祖墓出土的包金雕花玉帶倍顯珍貴。

  二○○八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南京博物院將這一副汪興祖墓出土的鑲金托雲龍紋玉帶送至美國展出,引起極大轟動。

  大報恩寺琉璃構件

  南京市博物館收藏有一組非常漂亮的琉璃構件,印證了毀於太平天國戰火、被稱為「天下第一塔」──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的雄偉與壯麗。

  一九五八年的南京,大煉鋼鐵的狂潮席捲下,城南窰崗村村民為了修築煉鋼爐,在眼香廟附近取土,意外地發掘出一批極其精美的窖藏琉璃構件。二○○八年初,南京市博物館對窰崗村琉璃窰遺址重新進行考古發掘,又發現一批琉璃構件。這些琉璃構件均為陶質,施有黃、綠、赭等釉彩。釉層肥厚,流光溢彩,有着強烈的玻璃質感。這些光彩奪目的琉璃構件上,雕刻着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這些琉璃構件分別藏於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

  在南京市博物館藏的琉璃構件中,白象紋琉璃磚和飛羊紋琉璃磚令人印象深刻。

  白象紋琉璃磚,長五十厘米,寬四十七厘米。浮雕着一隻白象。白象卷鼻長牙,健壯有力,它的尾巴下垂貼在腿側,身上背負着蓮座,正目視前方緩緩前行,背後以卷草紋相襯。像是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中護法神的僕從和騎乘。

  飛羊紋琉璃磚,長五十一厘米,寬四十七厘米。浮雕着一隻飛羊,飛羊雙肋生翅,前蹄騰起,好似要躍然起飛。考古專家說,飛羊的形象前所未見,應該是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中護法神的僕從和騎乘。

  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母親馬皇后傾全國之力修建,歷時達十七年,耗費二百四十八萬五千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

  眼香廟地區這些琉璃構件大都是新的,甚至沒有使用過的痕跡,有些琉璃構件的邊角上,還寫有墨書,寫有編號一類的字樣。據史書記載,當年朱棣為了修建琉璃塔,召集了大量琉璃匠人,在寶塔山外的窰崗村一帶設立了七十二座官窰,燒造建塔所需的大量琉璃構件。據說當時燒造琉璃工藝非常複雜,正是意識到琉璃燒造的難度,朱棣才令當時的琉璃工匠燒造了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餘兩份編號埋入地下,以備有缺損時,上報工部,照號配件修補。而南京的窰崗村、眼香廟一帶,先後出土大量的與琉璃塔有關的琉璃構件,背後大都有墨書的編號和標記,證明了歷史記載的可靠。

  眼香廟所在的窰崗村一帶,因靠近大報恩寺、名字中又帶有「窰」字,一直以來,專家推測這裏是大報恩寺琉璃構件的燒製地和埋藏地。後來據專家考證,這裏正是明初永樂年間皇家窰場,利用陶土燒製大報恩寺磚瓦的場所。

  根據南京民間傳說,明代工部正是安排眼香廟的和尚秘密看管大報恩寺琉璃構件。在眼香廟的住持和尚手中有一張琉璃構件藏寶圖,工部會定期把報缺的琉璃構件清單交眼香廟住持,住持會命人根據藏寶圖由眼香廟內的秘道潛下地下庫房將構件配齊交付。

  不過,眼香廟廟址地下到底有沒有官窰庫房,至今無人知曉,因為這座廟的地下從來沒挖掘過。

  毀於一八五六年太平天國的戰火中的高達七十八點二米琉璃塔的「通體琉璃,獨步古今」,如今只能憑藉這些美輪美奐的琉璃構件來拼接與構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