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應天齊留住廢墟影像

時間:2017-07-19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內地藝術家應天齊,以作品思考廢墟文化,其背後作品為《磚魂》  /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廢墟,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它過往的證明。」在內地藝術家應天齊眼中,廢墟並非只是一處被遺棄的建築、人去樓空的斷壁殘垣,更是一個地方被遺忘的歷史。其個展「應天齊:廢墟之問」正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以水印版畫、混合媒介油畫、錄像投影和裝置等媒介,留住廢墟影像,促人反思。

  作品捕捉歷史細節

  應天齊為安徽蕪湖人,一九四九年出生,素以作品展現對安徽歷史建築遺跡的懷古情緒,表達對於居住環境變遷的思考。他將廢墟的意象融入抽象或幾何畫面中,結合表層顏料質感與色彩的運用,再現歷史建築的結構、碎片與磚瓦痕跡。今次主要展出其「西遞村」和「世紀遺痕」系列作品。

  對於城市而言,何謂廢墟?或許有人會說,廢墟是一座城市的傷口,而在應天齊的作品中,廢墟是文明的符號,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從山澗流過青石板路上的溪水、水中的徽派建築倒影、考究的門框雕花、鮮有人踏足的古城角落,令他「碰撞」出了「西遞村」系列。

  「西遞村的建築屬於徽派文化,廢墟淹沒在城鎮當中,徜徉其中,目之所及,哪怕只是一個牌坊、一組廢棄的桌椅,都與村莊一起歷經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既然是歷史,就分精華和糟粕。」至今,他依然清晰記憶,有一年他前往西遞村,就看到了刻有貞潔烈女的牌坊,「廢墟是過去留在今天的投影。」

  歷史上的西遞村,始建於宋代,毀於元朝,明代時復建,清朝後幾經戰火,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留存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在應天齊的「西遞村」版畫系列中,可見藝術家對歷史細節的捕捉——屋簷和雕花樑柱等構件,採用的是清代的磚頭樣式。

  廢墟連繫往昔未來

  應天齊以版畫描繪西遞村一磚一瓦,只因水墨和版畫,都是很中國的元素,「廢墟保育,一定要快。一棟被人類遺忘的房屋,經年累月,就會被類似爬山虎這樣的植物吞噬,再也找不回先前的模樣。」正如「世紀遺痕」系列,他以抽象手法、從微觀角度,採取板上混合媒介細膩呈現石磚之美,譬如其中一件作品《玄關》,「被毀掉的古城,變成了一片廢墟,而廢墟牆面上隱隱綽綽的斑駁,都是時間的痕跡。」

  談及審視廢墟的態度,應天齊指出,香港提出的「保育」概念非常好:「保和育要互相結合,改造一座古城廢墟,維持原本的街巷走勢很重要,且根據遺跡留存保護能保護的地方,在原址基礎上建造新建築時可用廢墟舊磚頭。」逝者如斯,若不加以重視,廢墟將不斷消失,「廢墟如同一條紐帶,令到已分開的歷史和當今互相連繫,讓我們明白來路、現況和未來。」

  「應天齊:廢墟之問」由即日起至八月二十七日,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徐展堂樓一樓展出,查詢詳情可電:二二四一五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