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見宴會中一新娘子,頸上掛了數十隻「龍鳳金鈪」,像不勝負荷,曲身傾前,狀甚辛苦。多「金」,有時不免是一種十分沉重的負累,還要炫耀,總會把人的脊骨也拉墜,變得佝僂,華貴卻反顯庸俗不可耐。
附圖為南宋末年鏨刻花紋與龍首的金鐲一雙,手藝精細,與現今千篇一律的「龍鳳金鈪」大有雲泥之別。宋代金飾典雅秀美,風格獨特,堪稱洗煉精純。筆者曾睹南京幕府山北宋墓,以及北宋彭澤易八娘墓出土的金飾,不少乃活用鏨刻、掐絲與鏤空等高超技巧,顯出構思精妙;尤其是浮雕型凸花工藝,能呈現清逸儒雅,甚至如詩似畫的紋飾。金飾上一些圖案,或多或少受當時文人畫影響,並非現代用機器模子便輕易壓製出來。
宋代還有一種異常特別的「金套鐲」,乃無價寶。像上海寶山縣宋墓,出土宋代彈簧式的「金套鐲」,以扁圓形金銀條作螺旋圈,多達數十圈。元代和明代也有依照宋制巧造,更刻精細雲紋。
早於商代,已鑄製金手鐲,是高古臂環,古稱為「釧」。北京平谷縣劉家河商代中期墓,曾出土那時的「金臂釧」一對,為圓形金絲組成,開口處呈扁平形,鐲身圓渾纖幼,屬重要文物。其實,遠自新石器時代,先民便戴手鐲。山東諸城呈子出土的石臂環,分別套在屍骨兩腕上,也就是「鐲」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