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又結束了。我記得從前的賽馬日子沒那麼多,每年好像最遲六月便會完結。近年來,「跑馬日」越加越多,直到七月中旬才結束。在香港又炎熱又潮濕的天氣下賽馬,騎師們也真是魄力驚人。
我與賽馬的連繫,始於未成年時代。家父是草根勞動階層,從小每逢賽馬日,我在家裏都看到他拿着賽馬報紙,聽着電台或看着電視,投注在「獨贏」、「連贏」以至「四重彩」。事實上,他是一個好賭之人,雖未至於沉淪賭海,但也算是標準賭徒。耳濡目染之下,我在中學時期已知道如何投注賽馬,對馬匹的資料亦甚有研究。那時代,有幾隻馬王很受馬迷歡迎——祿怡、同德、包裝之星等,這些馬王不單令到部分馬迷獲利,更成為他們心中的偶像。由是,我在中學時期已曾混在成年人之間悄悄進入馬場,將零用錢向馬匹投注,然後只餘車費僅足以離場回家。
那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自從出來社會工作,並全情投入文化藝術世界,我對賽馬活動已忘得一乾二淨。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賽馬真的不算是運動,而是一種時尚玩意。有些人就是以此作為朋友間的話題,日常交際的途徑,更甚是認定這是香港生活自由的典範。直到現在,賽馬成為香港不變的生活模式。總而言之,就像本地的俗語所說「小賭可以怡情,大賭便會亂性」。偶爾投注藉此測試自己的選擇眼光,未嘗不可,若果不務正業以至沉迷豪賭,那便累己累人,必然會被家人和朋友唾棄,最終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