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率吳國軍隊連戰連捷,五戰全勝,一舉攻下楚國國都郢城。此時伍子胥大仇將報,又爆出一烈舉。此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五年矣,伍子胥猶不解恨,掘墓開棺拖屍,深仇大恨刻骨銘心,十數年的含辛茹苦,十數年的艱苦奮鬥,十數年的出生入死,大丈夫就在此時,伍子胥千仇萬恨跳而鞭屍,鞭屍三百,三百痛哉!此仇不報非丈夫,此仇不如此報非烈男兒,大丈夫報仇當如是也!
伍子胥死得更壯烈、更悲壯、更有情、更動人。
言之「工於謀國,拙於謀身。」伍子胥是也。「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鈎,反封侯。」伍子胥乃烈丈夫,直如弦,死得轟轟烈烈,死得讓人心驚膽戰,死得讓吳王夫差大怒大恐大惶,死得讓吳王臨自殺時羞愧難言,臨自刎之前,仰天長嘯:「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英雄必遇小人,烈丈夫必遇傑出小人。伍子胥的爹遇見的是費無忌,查遍史書未找到這個小人中的傑出卓越天才的去向,想必當年伍子胥找得更下工夫,真要找到了,千刀萬剮,生吃活剝恐不為過。伍子胥本人亦遇上另一位傑出的小人,同為吳國重臣的大夫太宰伯嚭。伯嚭的小人功夫絕不在費無忌之下,他能把兩朝元老,開朝功臣置於死地,要知道沒有伍子胥,就沒有公子光的戲,沒有公子光登場焉有夫差作王?伯嚭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指鹿為馬,栽贓陷害,舌頭下面埋死人。吳王夫差終於惱羞成怒,氣急敗壞,終於下了決心,贈伍子胥以屬鏤之劍。手執夫差之佩劍,死到臨頭,說大丈夫未能馬革裹屍亦遺憾,說血仇已報胸中塊壘已吐,其死何乎?伍子胥一生與生生死死相伴,在死人堆中爬進爬出,見死人無數,見人臨死之狀無數,今日輪上他。「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伍子胥長嘆,最後看一眼這個大千世界,臨終之言,字字滴血,斷頸前的自白:「是我讓你爹當上吳王,在諸侯中稱霸,在先王點太子之時,諸公子爭立,你並無優勢,是我冒死在先王面前保薦你,讓你當上太子又登基為吳王,你還要裂土而王我,我都沒絲毫動心,為的是要建立強大的吳國,也對得起在天之先王。敢對天對地對先王言,我一生對吳國對先王對你赤膽忠心,耿耿不衰,直言相告,你拍着良心睜大眼睛看看我。哪言哪行不是為了吳國為了你?到如今吳國強大了,但亡國的隱患依在,你卻相信小人的讒言要殺我,今日亡我,他日亡吳!」最讓大丈夫垂淚的是,伍子胥最後一句撕心裂肺的肝膽之言,死何足惜⁈我死以後,把我的雙眼剜出來,吊在姑蘇城東門之上,我要看着越國大軍入東門滅吳國。實踐證明,伍子胥高瞻遠矚,英雄眼中容不得沙子,歷史正是按伍子胥所預料的一步步走來。這也成就了蒲松齡的自勉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痛哉,悲哉,哀哉,若依伍子胥的金睛火眼,焉有「苦心人,天不負」?天下大丈夫無憾而終,何況烈丈夫焉?
(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