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齊.寶力高一生致力馬頭琴推廣/受訪者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張濬東內蒙古報道:提到蒙古族音樂,不難想到最具代表性的馬頭琴,這種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民族樂器不僅將蒙古族文化帶向世界各地,如今還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愛好者與繼承人。六月,記者隨香港衛視港澳各界參訪團來到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走進中國唯一的馬頭琴音樂學院,並專訪了學院創始人、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
首創馬頭琴音樂學院
錫林郭勒齊.寶力高國際馬頭琴學院成立於二○一一年,是一所公立的全日制專科學校,據齊.布日古德(齊.寶力高之子)稱,這也是世界第一所專門教授馬頭琴的音樂學院。學院的兩百多名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區民族,年齡跨度從十二歲到六十三歲,自初中一年級開始學習九年後方可畢業。學院採用蒙漢雙語教學,同時教授呼麥、鋼琴、作曲等副修課。
學院內有一座小型多功能音樂廳,由清華大學聲學研究所設計,被譽為「錫林郭勒的金色大廳」。齊.寶力高野馬馬頭琴樂團在這裏為參訪團帶來一場精彩的音樂會,其中百分之九十的曲目都是出自齊.寶力高之手,從獨奏到重奏,曲式多樣題材豐富,有為自然保育而作的《百靈鳥》,為故鄉河山而作的《錫林河》,亦有為蒙古族傳說譜寫的《蘇和的白馬》。而在這座「錫林郭勒的金色大廳」建起前,樂團早在二○○五年就將馬頭琴文化帶到了維也納金色大廳。
在日教學推廣30載
無論是建立樂團還是創辦音樂學院,齊.寶力高始終以不同方式向其他地區及國家推廣馬頭琴文化。齊.寶力高憶述:「一九八五年,我隨內蒙古音樂家協會到日本演出,驚訝地發現那裏的小學二年級學生都要學習《蘇和的白馬》,這是流傳最廣的關於馬頭琴的傳說,是我的老師記載的版本,但我們內蒙古孩子的課本上卻沒有這些。」看到自己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別的國家受到重視,齊.寶力高的心裏卻湧上了複雜的滋味。
當這些首次看見馬頭琴的小學生圍着齊.寶力高問這問那時,他乾脆即興演奏了一曲《蘇和的白馬》,後經過他的記譜改編成為了一首馬頭琴名曲。此後,齊.寶力高在日本生活工作了近三十年,其間一直以演出與教學來推廣馬頭琴文化,他的兒子齊.布日古德曾在東京藝術大學深造,後於東京音樂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雖然齊.寶力高在日本已培養了許多學生,但感召於內心深處的文化歸屬感與思鄉之情,他選擇回到祖國,並在政府的幫助下創辦了馬頭琴學院,作為文化傳承人的齊.布日古德也因此回到學院任教。
談到對香港的印象,齊.寶力高表示,自己到過香港許多次,香港人民的高素質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說:「馬頭琴作為北方的少數民族樂器在南方並不普及,但香港觀眾不僅會接受,而且還有很高的欣賞水準,我到香港演出過好多次都獲得不錯的反應。」採訪結束時,齊.寶力高特地拉了一首蒙古族民歌《讚歌》以祝賀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並表示希望下次可以帶着自己的野馬馬頭琴樂團和香港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