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百年圖片展/陳天權

時間:2017-07-14 03:16:04來源:大公網

  饒宗頤文化館連續第四年推出「香港百年蛻變」圖片展覽,今次展覽在下區的藝術館舉行,容易吸引遊人入內參觀。除了展出歷史圖片外,這次還附上頗多文字和多張古地圖解說,讓參觀者對香港近百年的發展有較深入的認識。

  常聽人說香港由一個小漁村演變為國際大都會,其實英國人在一八四一年登陸香港島時,已遍布農村和石礦村,並非單純是漁村。據英國人當年統計,島上有二十條村,人口四千三百五十人,以赤柱最多,其次是筲箕灣。島上也有漁村,但平日漁民多數出海捕魚,故此漁村大多「荒廢」。真正住在艇上的漁民約有二千人,不及陸上居民多。

  明朝萬曆年間,香港一名已出現在志書中。郭棐編撰的《粵大記》附有廣東沿海圖,顯示今天香港島有六條村,分別是黃泥涌、稍箕灣、大潭、赤柱、舂磑(舂坎角)、鐵坑(黃竹坑)和香港。香港村位於大島南面的小島,從今日的地理位置觀之,似是鴨脷洲。一八六六年由外籍傳教士繪製的《新安縣全圖》有「香港圍」之名,但位置在今天的黃竹坑。

  有學者認為香港村是石排灣,那裏曾是莞香的集散地,故稱「香港」。不過英國人在一八四一年所做的人口統計,顯示「石排」是一條荒廢漁村,「香港」是另一條有二百人的漁村。究竟明朝時代的香港村位於鴨脷洲、黃竹坑還是石排灣,史家至今未有定論。

  古代的香港島沒有一個總稱,明清文獻提及此島時只列舉島上村落名字。到了一八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委託船長羅斯繪製《澳門航道圖》,香港島首次被寫上Hong Kong之名,中文譯為「紅江」,意思可能指島上的黃泥江水。鴨脷洲缺乏水源,黃竹坑有溪流,或許這可作為研究香港村位置的參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