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李家樂簡介「出生入死——戰地記者」展覽內容 大公報記者謝敏嫻攝
【大公報訊】記者謝敏嫻、實習記者劉杏琳報道:傳奇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曾說,如果你拍得不好,那是因為你不夠接近。「出生入死——戰地記者」展覽現正於香港海防博物館舉行,展出約三十組戰地記者的隨身裝備、珍貴報道、新聞圖片和影像,從歷史角度講述戰地記者的誕生、發展及戰爭攝影背後故事,展期至二○一八年一月三十一日。
認識戰地記者工作險況
昨日,香港海防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李家樂為傳媒導賞。他介紹,西方的戰地記者誕生於十八世紀初:「一八五三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當時處於報業領導地位的《泰晤士報》派出記者威廉.霍華德.拉塞爾隨軍報道戰爭的最新動向。在戰役中,他因不屬於軍隊,得不到任何資源,只能從表面來作一些描述性的報道,並對戰況進行客觀分析。」李家樂續說,拉塞爾後來在另一個海軍基地看到不一樣的畫面——戰役中很多軍人未能及時得到救治,他如實報道所見之事,在英國國內引起極大回響;便開創了戰地記者的先河和守則。
本港女記者隨軍採訪
本港電視台於一九八○年代初開始派員實地採訪戰事新聞,張炳玲、張翠容、閭丘露薇更是其中少數採訪波斯尼亞戰爭、科索沃危機、阿富汗戰爭等重大國際新聞的女記者。現場展出香港記者蔡元貴於二○○三年以隨軍記者身份採訪伊拉克戰爭時所穿的保護衣和防毒面罩。李家樂解釋道:「伊拉克戰爭期間一度盛傳伊拉克會發動『生化戰』,以對抗以英美為首的聯軍進攻。因此,隨軍採訪的記者皆配備這套裝備和急救醫療用品。」他補充說,據蔡元貴介紹,當時美軍要求記者在緊急情況下,五分鐘內須穿好裝備;因軍營酷熱和相對安全的環境,所幸的是這套裝備和醫療用品甚少被使用。
展覽還有羅伯特‧卡帕《倒下的士兵》等「失焦」經典作、愛迪‧阿當斯《西貢槍決》、著名攝影師黃幼公於一九七二年拍下《被燒的越南女孩》所用的徠卡相機,以及相中女孩潘金福於戰後「重生」的紀錄片播放。此外,本地資深攝影師張益平將於八月二十日在同場舉行題為「濕版攝影面面觀」講座。
香港海防博物館位於筲箕灣東喜道175號,逢周四休館。詳情查詢可電二五六九一五○○,或瀏覽網址hk.coastaldefence.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