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新舊中銀大廈/陳天權

時間:2017-07-12 03:16:19來源:大公網

  中銀大廈地下最近舉行「中國銀行在港服務百周年展覽」,當中提到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如何取得設計中銀大廈的靈感。有一天他隨手將四根三角木條摞在一起,依次滑動,直到頂端只剩下一根,結果成就了一座享譽國際的摩天大廈。

  一九一七年,中國銀行在香港文咸東街四十七號開設分號,兩年後升格為分行。總管理處委派江蘇人貝祖貽出任分行經理,他就是貝聿銘的父親。及後因應業務發展,遷入皇后大道中四號樓宇辦公。一九二八年,廣東潮陽人鄭鐵如(又名鄭壽仁)接替貝祖貽出任港中行經理。戰後他向總管理處提出自籌資金興建新廈,獲批後投得中環滙豐銀行總行毗鄰的土地興建中國銀行大廈,由巴馬丹拿建築師樓聯同留英華人建築師陸謙受設計。大樓高七十二米,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落成,是香港當時最高、電梯速度最快的建築物。該廈以裝飾藝術風格設計,外牆仍見到鄭壽仁所立的基石。

  一九八四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達成共識之際,港澳中銀集團宣布興建新的中銀大廈,以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中銀投得中環美利樓的土地,邀請當時已是世界知名建築師的貝聿銘設計新廈。同一時間,貝聿銘應法國總統之邀設計羅浮宮中央廣場入口。中銀大廈的造型如節節上升的竹子,羅浮宮入口像金字塔,共同點是使用玻璃和三角形,引進大量光線,擴大使用空間。

  中銀大廈於一九九○年五月落成,高三百十五米,連同屋頂的桿達三百六十七點四米,是當時美國以外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其底層為正方形,邊長五十二米,以對角線分為四個三角形,隨着大廈的增高,這四個三角形柱體逐一消失,最後剩下一個,令大廈富有變化,有別於一般的方柱形結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