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教育家。他對子女的教育很是有一套,他愛孩子但不放縱孩子,他更尊重孩子們的選擇,讓孩子保持一份真心,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興趣、愛好。尤其是在暑假生活的安排上,豐子愷可謂是獨具匠心、用心良苦。
當時,他們一家住在故鄉浙江嘉興石門灣,豐子愷的七個孩子都在家鄉的小學裏讀書。一到放暑假,由於孩子多,家裏就鬧哄哄的。於是,豐子愷便着手為他們安排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讓他們過一個內容充實、且又有趣的暑假。讓孩子們既不亂吵亂鬧,又不荒疏學業。
然而,暑假裏大多數日子天氣酷熱,赤日炎炎,不宜多開展戶外活動。這時,豐子愷常常躺在藤椅上讀魯迅的小說,讓孩子們圍在身旁聽。一天,豐子愷讀《吶喊》中的《社戲》一文,說的是孩子們看社戲回來偷羅漢豆,一邊是阿發家的,一邊是六一公公家的。阿發往來摸了一回,說:「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讀到這裏,豐子愷笑了,不覺插入幾句評語:「真有意思:我們的,也叫偷!」孩子們聽後都跟着發出爽朗的笑聲。瞧這一家子,真是其樂融融,寓教於樂!
平常豐子愷都是讓孩子們練筆寫作文:他出題目,叫他們每人寫一篇作文,然後他再給批改。題材很廣泛,有時寫的是抒情文,有時寫的是記敘文,有時寫說明文……有一次,豐子愷別出心裁,竟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怎樣搓麻將》。因為孩子們的母親回娘家時,常常和親友們搓麻將,在她的影響下,他們家幾個大孩子不教自會,時不時就在假期裏以搓麻將自娛自樂。豐子愷也沒反對,反而因此出了這樣一個題目。豐子愷對這個題目解釋說:要求是你要教會一個完全不會搓麻將的人,這個人甚至連「筒」、「索」、「萬」都沒聽說過,一張牌也不認識。就按這個要求寫。
大家聽了這個作文題目,都笑起來,以為很簡單。可是回過頭來一想,覺得真要寫一篇能教會別人搓麻將的文章,確實也不容易,而且寫起來又很有趣,便各自埋頭去寫了。很快大家交卷了,其中長女豐陳寶這篇作文寫得很長,講得有條有理,十分詳細,獲得了豐子愷的好評,但是他不批分數,只是在文末寫幾句評語,讓孩子們去反思領悟。
暑假中,更令孩子們期待的是,逢到陰涼天氣,適合開展戶外活動時,豐子愷就組織孩子們到近郊去做「跟蹤追擊」的遊戲。據豐子愷長女豐陳寶回憶:當時是四個人分成兩組,每組二人。第一組的二人由預定出發點先出發,彎彎曲曲向前走去—越過桑田,跨過田埂,走過小橋,沿着小河一直走去,走到預定的一棵大樟樹處為止。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寫一張紙條指示前進方向。這小紙條或用石子壓在小路上,或想辦法掛在桑樹丫叉上,或放在農舍的石階邊……二人出發後,七彎八繞,走得早已看不見蹤影時,這時才讓另外二人出發前去「跟蹤」。這後出發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細、無誤,便能追尋到先出發的二人,四人歡歡喜喜在目的地相會。然後再反過來,後出發的人改為先出發,彎彎繞繞走另一條小徑,讓另二人根據他們留下的紙條去追尋。
有一次豐陳寶和妹妹二人在追蹤時,邊走邊聊天,一不小心錯過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見有標記,才回過頭來尋找。原來三岔路口的小紙條是用一塊小石子壓在路旁草叢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紙條,她們這才走上「正路」,順利到達目的地。豐子愷發明的這種遊戲,很是有趣,孩子們都願意參加,更主要的是訓練了孩子做事靈活、仔細的作風。
由於豐子愷對孩子們細心呵護和教育引導,他的七個子女個個成才,其中長子豐華瞻攻比較詩學,擔任過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次子豐元草長期從事音樂出版,曾任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長女豐陳寶,中外文水準俱佳,曾任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幼女豐一吟多才多藝,文學、書畫、翻譯兼通,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