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海軍歷史上第一艘航母,也是目前唯一一艘航母「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如今已服役三十多年了;固定翼戰機蘇-33艦載機也伴隨着該艦度過了較長歲月。俄羅斯海軍已計劃對「庫」艦進行全面改裝與維修,再將其延壽二十年。
然而,該航母所搭載的蘇-33艦載機卻「前景不妙」,最初生產的二十六架基本型,目前只剩下十餘架;如果再出現損毀或其他事故,就無法保證「庫」艦最基本的編制需要,無法有效地擔負作戰任務。為此,俄海軍高層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決定採取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是暫時建造一批性能頗佳的替代機種,以解決蘇-33艦載機數量少、性能較差的「燃眉之急」,二是加速研製可供未來航母使用的第四代艦載機(但最快也得到二○二○年前後才能問世)。而上下起伏多次的「暴風」號最新、超大型航母(滿載排水量十萬噸以上),二○一七年六月二十八日再度由俄海軍副司令布爾蘇克正式宣布:準備計劃建造,可能於二○二五年簽訂建造航母合同,預計二○三○年接收。
大型航母的飛行甲板面積相當於三個足球場大,但飛行員從空中降落的時候,看它就像一張郵票大小。各國航母絕大多數事故,都是飛行員在駕機着艦過程中發生的。
建造航母究竟要破多少難關
航空母艦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巨系統。如果沒有參觀過航空母艦的人,可能無法理解。我國曾先後進口了很多艘俄羅斯的老式航母改建為海上「主題公園」。在天津有一艘「基輔」號,原先深圳還有一艘「明斯克」號。如果有機會,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看;身臨其境才能體會到航母的巨大、複雜及其威力強大。
像天津和深圳展示的航母,滿載排水量不足美國航母的一半。美國最新建造的這艘航母,據報道:光建造費用就超過一百三十五億美元。即使一些中等國家一年的軍費也根本無法達到這個數字。
建造航母,首先最基本的要有先進的船舶設計與造船工業基礎,同時還要有世界一流的飛機設計和建造基礎。名列前茅的艦船、飛機、電子、兵器、動力等系統和裝備的設計與建造,是一個國家最尖端科技水準和工藝技術的集中體現。最近十多年,由於大量吸收國際最先進的艦船、飛機、電子、兵器、動力等領域設計與建造技術,我國在上述領域設計與建造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與進展。航母建造就是在各自取得突破和發展的基礎上,再將其系統、完美地結合起來。
再比如,艦載機起飛着艦的技術也相當複雜,對其訓練要求非常高。即便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艦也不過三百多米長,七八十米寬,整個飛行甲板面積相當於三個足球場的面積,但是飛行員從空中降落的時候,看飛行甲板就像一張小郵票那麼大;而且降落時的飛機速度較大,降落時間非常短暫。美國航母的大量統計數據表明:航母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事故,都是在飛行員駕駛飛機着艦過程中發生的。
另一個難點是航母的動力技術。美國一九六一年下水的「企業」號航母,採用的是核動力。最新建造的「福特」級航母,依然採用核動力。但是現在的核動力和當初是完全不一樣的。當初「企業」號核動力,從理論上講能航行一百萬海里;但加一次核燃料,過個七八年最長十餘就需更換。而美國最新的「福特」號航母,理論上加一次燃料就能服役終生五十年而不用更換。核動力技術確實比較先進,但也存在着核防護和核污染,乃至後期處理等問題。
此外,航母還牽涉到其他很多關鍵技術,甚至小到一塊鋼板,都必須是剛性、韌性和防腐蝕性都比較好的特種鋼。
航母建造完畢,在其服役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國家投入巨大的費用來加以維護。拿世界上第一艘、現已退役的「企業」號航母為例,在它五十一年的服役期當中,系統及部件需要定期更換;雷達通信設施要更新換代;艦體本身要不斷維修、保養;各種飛機、武器也要更新換代。
總之,航母是整個國家工業的一個集中體現。它牽涉到一個國家幾乎所有的工業,最集中體現的就是艦船工業、航空工業、航太工業、電子工業、兵器工業、動力工業、化學工業等,甚至包括人員管理,人才培養等所有部門。
我國航母經過近四年的科研和訓練,已圓滿完成大量的基礎科目和戰術科目,並完成多項較遠海域的聯合訓練及帶有實戰背景演練,現已具備初始作戰能力。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