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女高音蕾妮.費蘭明\Decca/Timothy White供圖
=*7今年四月,五十八歲的美國女高音蕾妮.費蘭明(Renée Fleming)宣布告別歌劇舞台。從此,喜歡她的歌迷將只能在獨唱會或某些大型慶典活動的開幕式上見到她,而再沒有機會欣賞她演唱一整部《玫瑰騎士》或《奧泰羅》了。」李夢
這樣說來,我真是幸運。去年十月去波士頓旅行,碰巧遇見費蘭明與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總監Andris Nelsons合作音樂會版《玫瑰騎士》。藉由波士頓交響樂團大廳出眾的回聲,費蘭明音色中的細膩與曼妙格外被凸現出來,而她與女中音Susan Graham那一段《愛的二重唱》更是繾綣動人,過耳難忘。
光亮柔軟 嗓音展魅力
今年六月二十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我又見到費蘭明。已告別歌劇舞台的她,以一場獨唱音樂會作為四年後再見香港樂迷的禮物。音樂會上、下半場共二十首作品,有些是知名歌劇選段,還有聲樂歌曲以及經典音樂劇如《夢斷城西》中的知名唱段。整場演出予人層層鋪排、漸入佳境之感,至倒數第二首、普契尼歌劇《賈尼.斯基基》中的《我親愛的爸爸》,坐在我前排的兩位年長觀眾甚至忍不住揉起眼睛來。
不得不說,費蘭明的聲音感染力十足。身為當今世上最出色的抒情女高音之一,她的嗓音極富張力,既能演繹歡愉熱烈的唱段,對於演唱憂傷繾綣的旋律亦不乏心得。《紐約時報》樂評人Charles McGrath用「光亮柔軟」(shimmering and lustrous)來形容費蘭明的嗓音,而這樣極富變化及張力的嗓音,即便在文化中心音樂廳這個音效遠遜於波士頓音樂大廳的環境中,也並不會影響它的魅力。
當晚的費蘭明很放鬆。演唱前,她與觀眾寒暄,向觀眾介紹即將演唱的作品,還不時調侃一兩句香港潮濕的天氣。不過,在演唱前兩首作品(歌劇《泰伊斯》選段《這是泰伊斯,脆弱之軀》以及佛瑞的《曼陀鈴》)的時候,費蘭明並沒有立刻進入狀態,以至於音色略有些飄忽,旋律行進亦不夠穩定。到聖桑的《海上黃昏》時,她已找回狀態,將雨果的這首同名詩作唱得既溫馨又熱烈。聖桑為鋼琴聲部寫下綿延不絕的三連音,以模擬海浪連綿起伏,而女高音聲部唱出海上船中的兩人與天地相處寧靜且浪漫的意味。尾聲處讓人想及唐代詩人柳宗元那句「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拿捏出色 情感變化多
布拉姆斯的六首歌曲都是樂迷熟悉的作品,從《小夜曲》到《月夜》再到《搖籃曲》,延續《海上黃昏》中的細膩抒情意味。費蘭明對於這六首德語歌曲的拿捏亦出色,將夜色的不同面貌及情態恰如其分地呈現出來,也令到那些聽慣布拉姆斯嚴肅恢弘交響樂的聽眾,有機會了解這位不苟言笑的大鬍子作曲家性格中柔軟溫情的一面。
下半場的費蘭明犯了一個小錯誤。她在演唱伯恩斯坦譜曲的知名音樂劇《夢斷城西》選段《我很漂亮》的時候,第一句唱早了一些,好在為她伴奏的鋼琴家賀爾(Hartmut Holl)經驗豐富,將前奏的節奏略微調快,以至於費蘭明可以及時接上第二句唱詞而不至於顯得過分尷尬。費蘭明與賀爾合作十數年,其間的默契不單能從旋律節奏、情緒以及起承轉合的微妙中體現出來,像這樣忽然地、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同樣頗為考驗兩人的默契。
音樂會下半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首曲目是《梅菲斯托費勒》中的《那夜大海深處》以及《賈尼.斯基基》中的《我親愛的爸爸》。兩首都是極富抒情性的作品,演唱者不單要擁有極為出色的技巧,亦要懂得拿捏情緒的曲折流轉。《那夜大海深處》中描畫了一名精神錯亂中失手將自己孩子溺死的哀傷母親,而《我親愛的爸爸》中則講述一位向父親祈求愛情的絕望女子。兩首作品雖說情感基調不同,卻都呈現出一種決絕而熱烈的情感。費蘭明對於這種灼熱情感的詮釋可謂十分精彩。她能唱出旋律中極其強烈濃郁的意味,卻並不給人過分煽情或嘩眾取寵之感,實在難得。
加演的兩首曲目中,有一首是爵士風味的《夏日時光》。費蘭明一直希望自己能在流行、爵士與搖滾領域有更多發揮,而我們亦期待她在告別歌劇舞台後,能以更多時間及心力在上述領域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