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小暑:慎防病從口入\註冊中醫師 馮 玖

時間:2017-07-10 03:15:26來源:大公網

  今年的小暑節氣於上周五(七月七日)已臨,當日溫度在攝氏二十七至二十九度左右,頗為配合古書記載:小暑,斯時天氣已熱,但尚未達於極點,故名也。

  然而,即將持續的高溫和雨水季節,多暑多濕容易導致體力和元氣不足,影響身體臟腑運作功能。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最傷脾胃陽氣;而暑盛汗出太多,水分得不到及時補充,人體容易傷津脫液,抗病能力也會下降。其中,感冒、腸胃疾病最易乘虛而入。

  現代醫學也認為,天氣炎熱導致出汗多,體內水分和鹽分也流失快,由於散熱時血液流經皮下血管較多,對胃腸道(血管較少)的血供就相應減少,胃腸道的活動和抗病能力也就會減弱。

  夏季高溫濕熱,門診所見胃腸道疾病及腸道傳染病,如腹瀉、胃痛、便秘等疾病,明顯增加。

  中醫認為,腹瀉多因受到暑、濕、寒、熱之邪侵襲,加上暴飲暴食、過食肥甘、溫涼失宜,或進食不潔腐敗之物,傷及脾胃而導致腹瀉。對於腹瀉,中醫根據臨床病情分為不同證型而作出治療。以往在夏季多發以暑濕腹瀉為主,但近年臨床則常見寒濕腹瀉患者求診,這可能由於港人缺乏運動,愛吃生冷冰凍食物以及長時間躲在冷氣間,而導致陽虛體質人群愈來愈多。

  患者腹瀉多因受空調冷氣侵襲,加上貪吃冰鎮冷飲食品或生冷不潔食物,表現為胸膈滿悶,嘔吐噁心,脘腹脹痛,腸鳴漉漉,瀉下清稀如水樣大便;可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困重。有患者誤當腸胃感冒,自行服用止瀉及感冒西藥並不奏效。

  中醫治療此證,外解表寒,內化濕邪,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此方由廣藿香、紫蘇葉、白芷、白朮、陳皮、半夏、厚朴、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生薑、大棗等組成,能疏散風寒、化濕和中、扶正祛邪,對夏日胃腸型感冒、急性腸胃炎等,有很好療效。對症下藥可在一兩天內痊愈。自覺容易在夏季出現寒濕型腹瀉者,可在這個季節常用茶療保健防病:每次用藿香、佩蘭各十克泡沸水(可配紅茶葉)飲用,有祛濕清暑的功效。

  於感受暑熱濕邪侵害後引發的腹瀉(暑濕腹瀉),則起病較急(重者日瀉十多次),以煩熱口渴,裏急後重,肛門灼熱,糞便惡臭,小便短赤為表現。中醫治療須表裏雙解,清熱止瀉。

  另想重點談談,脾胃素來虛弱者,炎夏消耗能量較多,若再一時貪食冰冷,更容易出現腹瀉。其表現為食慾不振(炎夏尤甚),神疲倦怠,大便時溏時瀉,若吃了難以消化的油膩食物,則脘腹脹滿不舒,溏便次數增多,完穀不化,甚至每天瀉水狀物數次。

  臨床見這類脾虛泄瀉的患者,自訴常服用止瀉成藥皆不見效,更因此導致多日便秘,腹脹絞痛。中醫對此症治療,以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為主,多用人參、茯苓、白朮、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等補氣益肺,健脾和胃,除濕止瀉的中藥,調理一段時間,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容易脾虛泄瀉的患者,平日也可選用上述藥材煮粥或煲湯作食療,如扁豆煮粥、茯苓山藥蓮子煲瘦肉湯或魚湯等食用,有養生防病的功效。

  有曰病從口入,預防夏季腹瀉,首先把好「入口關」,要養成良好飲食衛生習慣;不吃或少吃生冷、冰鎮食品,以免損傷脾胃而發病。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