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於遼寧艦的記憶\趙磊

時間:2017-07-09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遼寧艦近日停靠香港,並首次開放予公眾參觀\網絡圖片

  航空母艦,是衡量一國海軍是否強大的關鍵性指標之一。以美國海軍為例,多達十個航母戰鬥群,全部是以排水量高達十萬噸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為核心,配以若干艘巡洋艦、驅逐艦、攻擊型核潛艇以及輔助艦隻組成編隊。這些航母戰鬥群是美國海軍的基石,也給了美國稱霸全球海洋的底氣。

  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飛機、坦克、軍艦的軍事愛好者,筆者在許多年前就曾從內地軍迷的「標準讀物」──《航空知識》、《兵器知識》以及《艦船知識》上讀到關於外軍航母的文章,也看過不少外國航母的「靚照」。從那時起,我就時常想:「什麼時候中國海軍也能有航母呢?我們的航母會是什麼樣子呢?」

  人生充滿了奇妙的際遇。兒時對於武器裝備的「痴迷」彷彿在冥冥之中已經為我設定好了一條職業道路。大學畢業之後,我進入媒體,並逐漸成為了一名軍事記者。

  作為軍迷和記者,筆者從二○○九年開始就注意到國內軍事論壇上披露出的關於中國開始改造「瓦良格」號航母的消息。此後,圍繞這艘航母改造工程的消息時不時地會出現在內地以及海外的軍事網站和論壇上,也不斷地吸引着我的注意。不過,由於當時國防工業部門和軍方並沒有發布任何關於航母工程的官方消息,因此我也一直沒有機會採訪報道航母的進展。

  二○一一年七底,時任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國「正在利用一艘廢舊的航母平台進行改建,用於科研和訓練。」看到這條消息,我立刻興奮了起來,馬上去找領導說,我明白今天這條新聞肯定是由負責國防部新聞發布會的同事採寫,但是希望航母下一步的進展都由我這個軍迷來採訪報道,以圓我的「航母夢」。領導痛快地答應了。

  大概兩周後,航母開始了它改裝後的第一次出海試航,我馬上聯繫在大連的同事,一起採寫了一篇報道,自此,也就與遼寧艦結緣。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遼寧艦正式交接入列。將近兩個月後,戴明盟駕駛殲-15艦載戰鬥機完成了首次着艦和起飛。在這兩個重要節點上,我都撰寫了長篇報道,也暗自盼望着能早日登上航母看一看。

  又等了近一年的時間。二○一三年十月底,我跟隨海軍赴某潛艇基地採訪,而這個基地距離遼寧艦在青島的母港不遠,於是海軍決定安排記者去遼寧艦參觀一下。

  儘管頭腦中對航母有一定的了解,也寫過幾次關於航母的新聞,但真正走近這艘巨艦時,仍是不由自主地感到震撼:太大了!我之前乘坐過的驅逐艦、登陸艦個頭也都不小,但在遼寧艦面前,它們彷彿都變成了公園裏的遊船。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的參觀只限於機庫和艦橋等有限的幾處場所,可謂是「走馬觀花」,留下的印象可以濃縮成兩個形容詞:龐大、複雜。所謂龐大即是指其體積和面積,曾有書中描寫航母好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一座小島」,親眼所見方覺「前人誠不我欺」;複雜,指的是其內部構造,在時間不長的參觀中,我跟着艦上的軍官上上下下、左拐右轉,心裏想要是沒人帶着,肯定得迷路。再一問艦上官兵,果然如我所料,都說他們剛上艦的時候時不時就會「迷失」一回,必須要問路才能找到自己要去的部門。參觀結束後,時任遼寧艦政委梅文熱情地留記者在艦上軍官餐廳用個便餐,我也借機「考察」了一番艦上的餐飲水準:菜品的樣式雖然不是很多,但都烹飪得很可口,而且營養搭配很均衡;另外,在餐廳服務的勤務兵衣着整潔得體,服務到位,言行禮貌大方,讓人印象很好。

  離艦時,我感到意猶未盡,心裏想不知何時能再次上艦看看。不承想,不到兩個月之後,我就接到了海軍宣傳部門的電話,詢問我是否有興趣參與報道遼寧艦航母編隊首次赴南海演習,我心中頓時樂開了花,馬上答應了下來。

  幾天後,我搭乘海軍航空兵一架最新型直升機,從海南某軍用機場飛抵正在南海執行訓練任務的遼寧艦上。這次任務是遼寧艦加入海軍後首次進行遠距離航渡和編隊演習,規模很大,動用了數艘艦艇和不少飛機配合。演習的大場面我看得十分過癮,同時也利用這次隨艦時間比較長的機會採訪了很多官兵。幾年過去了,具體採訪的內容在我的腦海中已經零散了,但對官兵們良好的精神面貌、吃苦耐勞的毅力、奮發向上的幹勁兒以及嚴明的紀律仍難以忘懷。

  在和時任艦長張錚交流時,他清醒的頭腦和開放的心態讓我印象深刻。我記得他說,航母部隊正在走向深藍,未來必須走向大洋,它會成為中國海軍遠海防衛的基本力量。但航母戰鬥群形成戰鬥力還會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有耐心、有定力。相比親和力「爆棚」的張艦長,梅文政委大部分時間都是不苟言笑,不愧是「全艦官兵最怕的人」,不過他對海軍事業的熱愛之情、對航母業務的精湛程度也是讓人由衷敬佩。

  這次隨艦採訪,還有一件讓我自己終生難忘的經歷:我跟隨時任遼寧艦副政委、也就是現任政委李東友在午夜時分花費了近四個小時的時間,走遍了艦上所有主要部門,巡查有官兵值守的崗位,切身體驗了甲板下許多不為人知的崗位的艱苦辛勞,親眼看到了官兵們的堅毅付出,同時,也在巡艦的過程中迎來了自己的生日。在生日當天刊發的報道中,我寫下了迄今為止最讓我自豪的電頭:發自遼寧艦,南中國海。

  那次採訪之後,我又兩次登上了遼寧艦採訪,也曾探訪航母艦載機訓練基地,撰寫了不少關於遼寧艦的稿件。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欣喜地看到、感受到官兵們能力的進步、全艦戰鬥力的提升、編隊聯動和艦機協同能力的跨越發展,從心底為航母部隊的成就感到高興。

  自鴉片戰爭以降,外敵入侵中國幾乎全部來自於海上。歷史已經證明了,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遑論一個穩固的海防。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深度融入全球化體系當中,海外利益隨之不斷擴展。如果沒有強大的遠海作戰力量,就無法有效保護自身的海外利益和海上運輸通道。鑒於此,遼寧艦的意義遠遠超出一條船的範疇,它代表了中國海軍走向遠海大洋的意志和能力。

  遼寧艦編隊首次停靠香港,是一次很好的向香港同胞展示中國海軍建設發展成就的機會。香港維多利亞港,將首次停靠中國人自己的航母,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百多年前,英國人從海上來,侵佔了我們的領土;百多年後,中國海軍已傲然成為國家、人民乃至亞太和平及繁榮的守護者。

  兩個多月前,中國第二艘航母下水,開始舾裝並全面開展繫泊試驗。上月底,被許多外國媒體稱為「全球戰力最強」的國產萬噸級驅逐艦下水。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遼寧艦只是一個開始,未來中國航母編隊的實力必定會更強,航跡必定會駛向大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