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圖為明代後期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代表作之一,畫《湖山秋色圖卷》(局部,敷色,藏博物院),可見其骨法墨韻,功力非凡。雖青綠絳彩,但不失文人畫的清潤秀逸,空寧靜穆;亦顯出其強調文人畫的筆墨情趣和古雅典麗。
要蒐藏董其昌真跡,千萬小心會誤購坊間一些不同時代所仿的贋品及那時的「代筆畫」。先舉一典例:從前見過一位收藏家所藏落款為「玄宰」的山水畫,筆墨講究但拘謹;構圖清雅卻乏天趣;品相上佳。若不細心鑑別,還以為是晚明真跡。「玄宰」,乃董其昌別字;但肯定那幅並非其手筆。留心看清楚,落款的「玄」字,缺寫最後一筆;那絕非偽仿者疏忽而寫錯字,而是清初康熙皇帝名叫「玄燁」,那時法度極嚴,畫家必定要避諱,絕不能寫上「玄」的整個字。換言之,那是康熙時期的偽作,但不是真跡。
另一例子,是紙絹方面露破綻。曾見坊間一幅鈐印署名「董其昌」的山水畫,其實一眼看去,已記得在博物院見過。所繪山水樹石、煙雲流動的布局、位置、形態等等,完全一樣,好比摹印。真跡是用董其昌喜歡用的一種細潤光滑之特有高麗鏡面箋紙(那時文徵明也愛用);但偽作竟然是用近代普通的宣紙,邊緣特意以茶漬浸染造舊,紙質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