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過一個奇怪的調查,問一百個人,他們有八十七個人有過要開一家小店的想法,書店、酒店、飯店、花店……似乎每個人都有一種「店家情結」。
「店」這個字很有意思,上面的「廣」字應該是一座屋宇了,下面是一個「占」,意思是這方天地我佔着了,這裏就是我的疆域,任我馳騁。比如,開個小飯店吧,今天我想炒土豆肉絲,就炒這個,想燉菌菇湯,就燉這個,拋卻顧客的喜好,我完全說了算;再比如,東京有一家書店,老闆更是任性,一周只賣一本書,別的書都不賣,生意竟然異常火爆,我在想,這家店不光老闆省心,當一個服務生也非常省事,至少在這一周內不操心賣別的書;還有,若是開一家旅店,就做現在非常流行的民宿,用二十四節氣命名的二十四個房間,每個節氣把其對應的房間名作為主房來推介,也非常不錯。
開一家小店,可以在偏遠的山村的小鎮,追求一份隱逸的情懷,在陌生的地方,讀一群人陌生的臉龐,聽他們陌生的鄉音,覺察另一方天地裏不同尋常的故事。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在鬧市開店,在喧囂的生活中尋找一份「都市桃花源」,外面人潮洶湧,時不時有人進來,叫上一份麵,你用自己發明的獨家做法,寬慰羈旅中風塵僕僕的人,用一碗粥來養他們或疲憊或憂傷的心,豈不也很有成就感?
或者,開在景區,景區最好是一座古城,最好是開一家書店。改造一座老房子,保留房子古樸的意蘊,賣一些線裝書,或者是雕版印刷書,甚至可以邀請作家,專門針對這個景區寫一本書,記錄整座古城裏的軼聞傳說、一草一木、一橋一石,或者是這裏的船歌,服飾,美食,使之成為來往遊客的口袋書,從中獲益,所有的遊客路過你的店,都會記得。
在俗世生活中東奔西突的人們,都想給自己找一方心靈的淨土,都想掙脫捆綁自己的各種枷鎖尋一方自由翱翔的天空,於是,「開一家店」成為很多人心中難以磨滅的情懷和印記。
網絡上,甚至還有人有這種奇思妙想。若您可以穿越到「四大名著」中的其中一部,你願意到哪一部中去開一家小店?沒想到,選擇《水滸傳》的佔了一半以上,他們陶醉於「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俠義感,也認為小店被梁山泊英雄好漢光顧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即便遇見個把地痞流氓,也不擔心,這樣豈不是很刺激?
在江蘇無錫,詩人文友周小舟在一座名叫「田園東方」的景區開了一家書店,因為,書店所在的區域,原來名叫拾房村,書店就命名為「拾房書院」,書店裏只賣周小舟喜歡的書,還有就是周小舟自己定製的文創產品,在網絡上十分暢銷。老實說,田園東方這個景點,我已經忘記了什麼內容,只記得拾房書院的優雅。
有人曾寫過這樣一首打油詩,說的是他的「店主」情結:想開一家酒店/忙時打發時間/閒時煮煮稀飯/邀請三五好友/舉杯扯扯閒篇/管他美國大選/與我又有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