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001A號
資料圖片
俯瞰宇宙,透視地球,十分之七皆是海洋。二十一世紀是海洋世紀。「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國際戰略的大格局。」
作為海上重要平台,航空母艦無疑是大國身份與力量的象徵,是智慧與技術的匯聚。建造航空母艦是中國幾代海軍人的夢!
早在二十世紀初,中國便有建造航母的夢想,從民國之初至抗戰之時,從海軍部的設想至「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從「鎮海」號、「華甲」號改裝而成的「海上母艦」至一九三二年陳紹寬將軍擔任海軍部部長後,提出二十艘航母建設計劃,這是早期中國建設航母的構想。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以海洋為跳板,強力推行大陸政策,突破中國長江沿線封鎖,動用航母上的飛機實施大規模轟炸。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一日,江陰失守。自此,中國第一艘飛機母艦「鎮海」艦沉入海底,長年威震中國海疆的艦隊,一部分在煙台自沉,主力則全數沉在江陰,是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最重大的損失。
由於江陰海戰的失敗,使得海洋意識孱弱的中華民族逐漸認清航母的巨大價值。抗戰勝利後,正當陳紹寬雄心勃勃地準備啟動航母建造計劃時,內戰的陰雲籠罩中國大地。近代中國建設海軍的夢想再次破碎。
時至今日,「強國夢」、「強軍夢」的提出,吹響了進軍海洋的號角。向海洋進軍,向深藍挺進,這是打造海洋強國的世紀藍圖,這是實現中國崛起的宏偉壯舉,這是喚醒民族復興的歷史必然!
一個海洋大國如沒有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作支撐,那麼這個民族必然受人欺凌、任人摧殘,歷史早已證明。自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一百多年間,英、法、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先後出動一千多艘艦船和數十萬兵力,分四十多批次從海上發動對中國的入侵,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共計賠款九億八千多萬兩白銀,其中日本就掠走近六億兩。中華大地自晚清政府以來,大片國土喪失,炎黃子孫的生存空間已受到嚴重分割。
發展航母,建設強大的海上力量,其意義在於實施威懾,打破霸權勢力的圍堵和封鎖,確保國家安全和主權完整。
航母是實施戰略威懾的重要利器。航空母艦,簡稱航母、航艦,是一種以搭載艦載機為主要武器並整合通訊、情報、作戰資訊、反潛反導裝置及後勤保障為一體的大型海上作戰平台,是一支攻防兼備的海上威懾力量。艦體通常擁有供固定翼飛機起降使用的巨大甲板和坐落於左右其中一側的島式艦橋,一般稱為「艦島」。航空母艦戰鬥群是集航母及其他艦艇於一體的作戰集群,一般編有巡洋艦一到兩艘、驅逐艦兩到三艘、護衛艦一艘、進攻性潛艇一到兩艘、補給艦兩到三艘,航母則提供空中支援和遠程打擊能力,艦隊中的其他船隻提供其保護和供給。航空母艦發展至今,已是現代藍水海軍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是海戰最重要的戰列艦艇之一。
航母伴隨着海戰的需要而產生。航空母艦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作戰能力實用化後的影響,在各國航空技術進步、進而使陸基飛機有能力攻擊地面目標的同時,海軍亦用飛機來進行偵查與攻擊敵軍偵察機,因此出現了專門供水上飛機整備與其他雙翼機起飛的水上飛機母艦。一戰後,各大海軍強國仍崇尚排水量大、裝載大口徑艦炮的大艦巨炮主義,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不少軍事理論家提倡將飛機用於攻擊軍艦的作法,因此研製出多種形式的航空母艦、奠定未來海空兵力的發展。二戰期間,航母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在珍珠港事件以及馬來亞海戰的結果中顯示,大型軍艦在飛機的空中攻擊下十分脆弱,大艦巨炮主義也因此走向終結,到了戰爭後期還出現了如萊特灣海戰此類的航母大戰。
航母是大國身份與實力的象徵。航空母艦是一國政治、經濟、外交及科技等綜合實力的體現。依靠航母,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本土的地方,不依賴當地的機場施加軍事壓力,進行作戰行動。二戰結束後,航母的地位一度因核武器的出現而產生爭議,特別是在受到核武器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但朝鮮戰爭之後又恢復了其重要性,世界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航母武力對抗蘇聯水面艦艇集群的格局,航空母艦更是參與了世界各地的局部衝突與代理戰爭。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國軍備緊縮,目前僅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中國、泰國擁有或計劃建造航空母艦,由於其造價與維護費用巨大,擁有航空母艦也是國力強大的表現,在這方面美國海軍即擁有世界上全部已服役航母總數的一半,排水量則佔了超過百分之八十,其相關科技也是世界領先。
航母是立體化作戰的海空平台。航母的主要任務是以其艦載機編隊,奪取海戰區及近海陸緣的制空權和制海權。現代航母及艦載機已成為高技術密集的軍事系統工程。航空母艦作為支持海軍海空立體作戰的平台,有以下功能:運作、維護和支持作戰飛機,在使用壽命內允許機種更新,提供基本指揮和控制功能、擁有足夠的機動速度和一定的自我防護能力、擁有有效的起降作戰飛機的能力、擁有同時起飛和接收降落戰機的能力、擁有快速空中警戒出擊能力、允許長周期連續執行空中任務、允許在動力輸出下降的情況下執行空中任務。艦載機是航母實施機動作戰的主要力量,其起飛方式有滑躍式起飛、彈射起飛、短距/垂直起飛。為了超音速飛行,減小機身加固重量所帶來的衝擊,借助彈射器推力實現短距起飛。彈射裝置一般為蒸汽彈射器和電磁彈射器。蒸汽彈射器是現代核動力航母上的重要起飛裝置,優點是助推能力強,通過熱能產生蒸汽,包括起飛、蒸汽、歸位、液壓、預力、潤滑、控制等幾大系統,較為複雜。目前美國核動力航母,大多是以蒸汽彈射為主。其缺陷在於維護工作量大,單純的維護,更換,運轉蒸汽彈射器的費用便佔整個航母維護資金的百分之八十。另外,維護運轉蒸汽彈射器還需龐大的人力資源,少則四五百人。最後,由於蒸汽彈射器的先天設計缺陷,能隨時參與作戰相對只有三分之一,而另外一多半航母則處於管路、閥門、氣缸、密封材料保養狀態。電磁彈射器其首要優點是功率損耗小於蒸汽彈射器,其次是可控性好,當蒸汽彈射器的蒸汽閥門打開後,彈射過程基本無法控制,電磁彈射則不同,全過程始終可控,可根據負載變化、飛機速度調整牽引力大小。另外,針對不同機型設計不同的彈力曲線,這是蒸汽彈射器做不到的。由於技術的落差和經驗的欠缺,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顯然採用滑躍式起飛,但隨着技術的成熟和經驗的積累,電磁彈射對於中國航母而言,指日可待。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完工,同年九月列編為英國皇家海軍的「百眼巨人」號。該艦排水量為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九噸,可載機二十架。它的誕生標誌着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制海到制空、制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
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遼寧」號,二○一三年十一月,從青島赴中國南海展開為期四十七天的海上綜合演練,編組了大型遠洋航母戰鬥群,編列近二十艘各類艦艇。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除美國海軍外,西太平洋地區最大的單國海上兵力集結演練。二○一七年七月七日巡遊香港,再次證明「遼寧」號航母已具備海上編隊戰鬥群能力。
二○一七年四月下水的中國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001A號,完全是中國自主研發建造,打破了以西方為首的霸權勢力的壟斷。
一九一八至二○一七,整整一個世紀,在建設海洋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開創劃時代的中國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