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畫家陳丹青不斷抨擊中國人文素質低下,乃是百年歷史的報應。問題提得一針見血,但有悖情理的是:他總是把自己排斥在外,好像僅他一人可以免除所有的時代病,他視自己為全智全能的俯視者。
陳丹青指斥最烈的是,當代國人,尤其是「文革」後的幾代人皆無修養。可是聽多了他的批評,讓人感覺批評者的修養似乎也不脫窠臼:整天「刺頭」似的東抨擊西指責。他充其量也就是既能畫也能寫、更能說的畫家,離思想家仍有距離。包括他極力推崇的恩師木心,羅列人前的也就是些片言隻語,有句無篇。如果把木心奉為大師,那麼千百年來孜孜矻矻,窮其一生的學人大儒,被置於何地?
國人很有意思,特別讀書人,喜歡不停地捧出菩薩來膜拜,然後又砸碎,再捧出一個新的,如此循環反覆,江山代代有人拜,從而引來無休止的控訴、反省、重評。陳丹青自認是個「文革」知青,那麼他也應該清楚:他接受的文化很多都是斷代的、嫁接的。源頭不清的接受,最容易因反差產生偏激。
當然,意識形態畸形,受眾也難咎其責。把人捧得太高,令人失去方寸。這也是始料不及的。
陳丹青忽略了他情同父子的恩師最有價值的理念,木心說過:「分寸就是力量。」我第一次聽說這話時,好像被電擊了一下。陳丹青若想儆醒社會,大可身體力行奉行「分寸就是力量」:有分寸地指責,批評,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