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鑠古鑄今」展古代金銀器

時間:2017-07-04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童宇介紹重點展品\大公報記者劉毅攝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中國歷史上,黃金工藝是令人較為陌生的一門,一方面是典籍甚少記載,另一方面是由於金匠口耳相傳時出現的誤差。由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與周大福大師工作室合辦「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即日起至九月二十七日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舉行,展出逾四十件中國古代金銀器及金匠工具,讓觀眾了解中國古代金器發展的歷史脈絡。

  本次展覽的展品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承訓堂、夢蝶軒,以及私人藏家的收藏。開幕禮於昨日舉行,主禮嘉賓包括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紹基、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中心技術首席及副主任楊軍昌、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霍泰輝等。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博士後研究員童宇介紹:「中國古代製金技藝源遠流長,製金方式也伴隨朝代的更替而改變,今日看來,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金飾的出現不僅為身份的象徵,更是文化交流的紐帶。」

  童宇以今次展出金器為例,分別進行闡釋:「戰國時期的《秦式青銅錯金帶鈎》使用的技法為『錯金銀』,製作時將金銀鑲嵌入器物中形成各種紋飾。」另一件展品《鐵鎏金帶鈎》,為戰國晚期作品,獸首帶鈎,鈎體呈琵琶形,經科學檢測使用的是金汞劑火鎏金法。類似帶鈎在陝西侯馬喬村戰國中晚期墓葬群中有較多發現,「『火鎏金』,即在器物表面塗上金汞劑並加熱至一定溫度。待汞揮發後,金就會留在器物表面。」

  「珠化」工藝令人稱奇

  中國另一種製金工藝──「珠化」,尤為讓人嘆服。童宇說:「這種技法發源於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西亞的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後經亞歐草原由阿爾泰地區傳入中國,在漢唐時得到充分發展。所謂『珠化』,就是指把金、銅等材料製成球狀顆珠並焊接在器物上以作裝飾。」然而金、銅珠的直徑大多非常細小,有的甚至只有0.07毫米,在那個沒有顯微鏡的年代,工匠如何製成?又如何令其在器物上保存千年不至於跌落?展品《金雙龍紋璫》即是運用此法。

  展品之一《金纍絲鑲嵌一路連(蓮)升(笙)圖意簪》吸引不少觀眾駐足,簪首部分為金絲技術,由錘鍱、纍絲技法製作,鑲嵌各色寶石、珍珠。葉片、花瓣或以聯珠勾勒輪廓,或以金線表示花瓣或葉脈的紋理。簪首左上方裝飾纍絲笙,笙旁花枝上棲息一金龜子形昆蟲。花飾的每個組成部分背面都連接一條金絲,各條金絲纏繞成束。

  設專項研究黃金工藝

  為了進一步研究中國製金技藝,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周大福大師工作室於二○一四年起開始創立「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研究」項目,並得到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的協助。該項目試圖釐清中國古代黃金工藝發展的歷史脈絡,亦致力於探索、復原古代黃金製作工藝。

  與「鑠古鑄今:中國古代黃金工藝與傳承」同場舉行的展覽亦有「錯彩鏤金:陝西珍藏中國古代金銀器」,展期至九月二十四日。

  查詢展覽詳情可電三九四三七四一六。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