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孔子》演出後,觀眾爭相索取簽名及合影\大公報記者王豐鈴攝
【大公報訊】記者王豐鈴報道: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應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邀請,中國歌劇舞劇院主演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孔子》首次訪港,前日及昨日(七月一至二日)在紅磡香港體育館演出,呈獻聖賢孔子的傳奇一生。
六部分解讀大同理想
《孔子》創作於二○一三年,憑藉其對傳統文化的生動詮釋和銳意創新的風格,首演即獲得了「2013年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優秀劇碼獎。全劇分為「序.問」、「亂世」、「絕糧」、「大同」、「仁殤」、「尾聲.樂」六部分,選取孔子進諫復禮、周遊列國、弦歌幽蘭、追求大同等生命歷程,通過舞蹈形式,展現孔子的出世與入世,解讀他的大同理想。據悉,該劇此前已演出逾兩百場,代表中國文化先後赴澳門、台灣及歐美等地,受到海內外各界的讚譽。
作為孔子第七十七代後人,總導演孔德辛在接受訪問時憶述,每年都有去「孔林」參加家祭,小學時在教科書中看到自己的祖先,「感覺好神奇」,而真正走入祖先的傳奇人生,還是在創作這部劇的時候。通過對孔子的性格特點、家庭生活、教育理念、哲學思想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呈現一個鮮活生動的孔子形象。
舞蹈重抒情 備受熱捧
孔德辛說:「《孔子》作為我們劇院的代表,和我個人家族的榮譽,能夠把它奉獻給香港的觀眾,我們感到非常榮幸。香港觀眾喜愛這部舞劇,是我們最大的榮耀和期待。」七月一日,有觀眾於現場感動流淚,首演後,主辦方舉行簽名活動,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
孔子如何起舞?孔子的飾演者胡陽坦言,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文化等方面影響頗大,地位崇高;且舞蹈這種藝術表現形式,長於抒情,輕於敘事,用肢體語言詮釋孔子一生事跡並不容易。形態是「輕浮」還是「厚重」、步態的「重心如何控制」,都是他揣摩角色時需考慮的問題,比如,孔子走向奸臣的一瞬間,他先傾倒重心,後邁出步伐,這與孔子走向難民時,是不一樣的步態處理。
「今天的孔子形象,是文學塑造的形象,我們作為現代人,心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們用自己的身體、用自己的情感來完成敘事,刻畫人物。」胡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