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中樂團巡演展新貌

時間:2017-07-03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香港中樂團瀋陽演出獲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香港中樂團供圖

  編制超過九十人的香港中樂團在藝術總監閻惠昌的帶領下,由香港經貿辦事處安排,為慶祝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周年,巡演於天津、北京、瀋陽、上海、武漢和成都六個城市,再三贏得全場觀眾起立鼓掌的「Standing Ovation」致意,順利結束六月內為期十二天的外訪活動。\周凡夫

  樂團這次巡演的六場演出取名「精.氣.神」,突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活力色彩,能夠在六個文化背景有差異的城市都贏得音樂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觀眾的熱烈歡迎,關鍵在於節目設計上凸顯樂團「根植傳統,銳意創新」的藝術特色,並由此成功展示了樂團在香港音樂創作上的成果,於環保胡琴上的成效,和在交響化上的藝術水平。同時,更考慮面對各個城市不同觀眾的文化生態市場,務求做到在各方面都能取得平衡的效果。但要能達到此一效果,關鍵是樂團在各方面,特別是音樂專業藝術上具有堅實平穩的實力。這次巡演便顯示出樂團在藝術上的實力達到了新高度,此一新面貌的出現原因,亦在巡演的過程中漸漸揭露出來。

  民樂之音奏出新聲

  香港中樂團這六場巡演音樂會的曲目設計,以四首樂曲作為骨幹,配搭不同的樂曲變化出四套大同小異的節目,作為骨幹的四首樂曲,都發揮了不同的作用,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用作開場曲的山西民間吹打樂《大得勝》(張式業編曲),樂曲第一下打擊樂強奏,已即時將全場觀眾的視覺與聽覺聚焦到舞台上,這首長僅六、七分鐘的樂曲,展示出樂團在吹打樂上的強大實力,即使是爆發性強奏時的音響,亦無半點雜音,更無刺耳的尖銳聲響,中間一段簡短的抒情中段,又能展示出管子、嗩吶被人忽略的柔情一面;熟悉的民間吹打音調,亦即時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離,更大大改變觀眾,特別是首次聽到香港中樂團的內地觀眾,對大型民族樂團的聲音偏向高、尖、散的慣有觀念。

  張式業編曲的《大得勝》基本上保留了吹打樂的火爆強烈色彩,但仍有很強的旋律性,第一下打擊樂強奏先聲奪人,繼而九位管子與嗩吶樂手,在樂隊拱托下奏出引子後的主題。此一主題的演奏在各場演出中採用了立奏和坐奏兩種不同方式。採用各樂手突然站起來的立奏的方式,無疑更刺激到觀眾的「神經」,但坐奏卻能讓曲終前九位管子與嗩吶樂手按序先後站起來立奏出有如華彩般效果,採用傳統吹管「循環換氣」方式,「一口氣」般奏出超過半分鐘的持續長音,變得更有意外驚喜感。

  這首樂曲,讓樂團近年在管子與嗩吶、笙等吹管樂器上的水平明顯提升,得到很好的發揮。

  接着劉天華的著名二胡曲《良宵》(閻惠昌編曲)。這首音色無比優美的短曲(約五分鐘),與《大得勝》的熱鬧色彩構成鮮明強烈對比,展現出樂團全面改用該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系列樂器後,在民樂音色上脫胎換骨的效果。可以說,開場這十多分鐘,便即時讓觀眾感受得到香港中樂團與別不同,既不脫離傳統,但又帶來新鮮舒暢感覺的民族樂團的新色彩。

  香港作品耳目一新

  另外兩首則是香港新一代作曲家「銳意創新」的作品。先奏的是陳明志的《精.氣.神》,這首作品於二○○一年在聯合國音樂議會舉辦的國際現代音樂交流會中,獲選入十首推薦樂曲名單中,約九分鐘的音樂,全無一句旋律,將各種民族樂器的獨奏音響色彩,成功地展現出東方的美學色彩與哲學美感,樂團在閻惠昌雙手下奏出豐富多變的音響色彩,將曲中柔中帶剛的張力慢慢滲透出來,這確會是很多人從未有過的音樂體驗。

  另一首用作音樂會壓軸的《唐響》,是香港橫跨流行與古典、西方與中國的作曲家伍卓賢去年為樂團開幕式音樂會創作的作品,樂曲巧妙地將唐代古韻音調與現代快速節奏融合,將唐代宮廷盛世氣派氛圍,與香港充滿活力的繁華景象交替穿插,最後更由樂手齊齊哼鳴出天下大同的無字聲音,閻惠昌甚至鼓勵現場觀眾後期加入與台上一齊哼鳴,以求取全場和應效果。

  可以說,這兩首「銳意創新」的香港作品,無論形式構思,現場成效都能達到讓人一新耳目的效果,贏得觀眾共鳴而回報熱烈掌聲。

  配套曲目各有發揮

  至於往往是音樂會聚焦的獨奏家演奏的曲目,前兩站天津和北京,安排的是趙季平的《莊周夢》,原由馬友友用大提琴獨奏,改由樂團革胡首席董曉露擔任,與樂團的融合效果較大提琴更好,將樂團研發的革胡,渾厚且音色醇和的特點發揮,是這次巡演篇幅最長、最富藝術深度的作品。節目中還有彭修文的交響詩《流水操》,這不僅發揮樂團環保胡琴動人動聽的音色與強大的表現力,還展現樂團細膩且對大幅度變化的掌控力,呈現傳統音樂在大型民族樂團中的新貌,和深具藝術性的表現力。

  上海保利大劇院的節目與首套節目幾乎一樣,只是以郭文景的笛子協奏曲《愁空山》取代《流水操》,當晚由唐俊喬擔任獨奏,甫出場便贏得無比熱烈掌聲,見出其在上海人氣之高。當晚閻惠昌演出前在台上表示唐俊喬抱病上場,但她的演奏聽來影響不大,三個樂章合共約二十分鐘的音樂,奏來順暢,即使是快速的華彩樂段亦奏得精準。

  在瀋陽和武漢安排的第三套節目,配搭四首骨幹樂曲的有三首作品。由魏冠華與陸雲霞分別擔任京胡和京二胡獨奏的交響詩《穆桂英掛帥》,戲曲味道濃烈,獨奏樂器有很突出的表現,很能發揮大樂團的氣派和氣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接續演奏的《黑土歌》,同樣能感染觀眾和引發觀眾共鳴,擔任彈唱的三弦樂手趙太生對這首作品的處理,亦越來越能掌握得到觀眾的心理;樂曲加入了農耕所用的筲箕和木鏟,在演出時的現場音響與表演效果都很有震撼性,趙太生情感飽滿的彈唱歌聲,每次都能一步一步地將觀眾的情緒掀上沸點的高潮結束。至於趙季平的《古槐尋根》,思緒無盡的引子,與之呼應的尾聲,餘音裊裊;情感真摯,深情無限的慢板,與愉悅歡暢,節奏鮮明的小快板,相映成趣,大幅度的音色力度與情感變化,確是動人心弦。

  樂團吸納海內外人才

  第四套「變奏」只演最後成都一場,亦是唯一將「主題」中的《精.氣.神》刪去的一場。焦點所在則是三首「協奏曲」:《穆桂英掛帥》、《黑土歌》和《莊周夢》。革胡獨奏的是革胡助理首席羅浚和,羅是成都人,如此安排當晚不僅獲得觀眾熱烈反應,更出現九十高齡的母親在羅的兄嫂陪同下,坐着輪椅出席了音樂會的溫馨場面。

  其實樂團在上海除了由出身上海的董曉露擔任獨奏之外,在不同城市演出都特別介紹樂團中來自該城市的樂師,以此突顯樂團唯才是用,能吸納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音樂人才。大海浩瀚源自能納百川之水,只有能不斷包容來自各方各面的能量才能不斷壯大,這是很易明白的道理。《唐響》一曲展示的唐代盛世,亦在於能海納百川,多元融合。

  香港中樂團早年加入的樂手,除本港樂師,更多的是來自內地不同的音樂院校,還有來自台北、新加坡、印尼日惹和茂物的樂手。可見當年樂團各團員真的是來自五湖四海,地域之廣,文化差異之大,可以想見。雖然如此,這群文化背景、生活背景都存在着不少差異的中樂演奏家,卻能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香港中樂團此一帶有推廣音樂文化使命感的旗幟下,凝聚在一起,並慢慢形成樂團的文化傳統,建立起樂團獨特的聲音。

  隨着樂團二○○一年公司化,踏入第二十四個樂季,早年創團初期的團員亦開始踏入退休期,至今十六年來,樂手流動性極低的長期穩定狀態結束,新樂手比例不斷增加,而樂團繼續堅持全面開放,招納精英人才的政策,故此接上的新人背景,同樣是「十方來客」,選拔精英。

  樂團公司化後這十多年間,名聲在大中華世界不脛而走,各地的中樂好手投身香港中樂團,讓它較過往能更廣泛地吸納各方精英樂手加盟。團員的多元背景為樂團帶來較廣闊的文化空間,但新舊樂師和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新團員,要能達到更強的凝聚力,卻非易事。這次巡演成功,呈現出新的面貌,見證這十多年來,樂團終於經歷了新舊交替的過程。公司化十多年間,前往海內外巡演成為樂團的重要活動,長時間的外遊巡演,既有助新團員的成長,亦能增強各人對樂團的凝聚力。外來的新團員亦能慢慢融入香港的生活,這個樂季中香港永久居民的團員佔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二。如就年齡層的比例而言,比例最高的是三十至四十九歲佔百分之五十六,二十至二十九歲則有百分之十六,五十歲或以上有百分之二十八,樂團成員趨向年輕化,在巡演過程中,更見出有助樂團實力提升,形成新面貌;為此,可以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正是成就今日香港中樂團新高度、新面貌的重要原因。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